• 33阅读
  • 0回复

八年苦战伏流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17
第3版()
专栏:

八年苦战伏流沙
新华社记者 秦继仑
东临黄河西靠沙,
造林育草好办法,
苦战八年“黄龙”(流沙)伏,
绿树丛中有人家。
一幅渠道纵横,草木葱茂的江南景象,已在塞外的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里出现了。
荣获全国造林模范称号的磴口县,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现在已经基本控制了从腾格里大沙漠飞奔而来的流沙。全县营造起的一百五十多公里的防护林带,一百九十多万亩的封沙育草区,三十多公里的风墙风障和引向沙漠的四十三条渠道,已经驯服了风暴,并层层拦住了滚滚流沙的去路。磴口县的各族人民,在这片绿色长城的卫护下,今年第一次取得了空前大丰收。今年全县预计亩产粮食四百五十斤,提前九年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所规定的粮食指标;牲畜纯增24%以上;林业的直接收入约达十九万多元。
磴口县东临黄河,三面环沙,全县像一条带子紧贴在腾格里沙漠的边沿上。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大量对林木的掠夺破坏,使漫漫流沙如脱缰之马,滚滚东侵。近四十年中,已经查明被流沙淹没的村庄,就有十四处。靠近沙漠的农田更是十种九空,颗粒无收。风沙线上的各族人民就这样常年过着“沙漠无情压良田,逼得人们把家搬”的苦难生活。
1949年解放后,磴口县的男女老幼,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大破“黄龙神风”的迷信思想,奋起向流沙宣战。从1951年开始到现在,全县持续地开展了一个大规模治沙运动。群众根据流沙“一喜三怕”(喜风,怕树、怕草、怕水)的规律,大力开展了造林、育草和引水灌沙活动。八年来,全县三万零六百多人,造林九万三千多亩,育草一百九十多万亩,并灌溉沙漠二十多万亩,不仅使全县十八万亩农田免遭流沙侵袭,并保护了阿拉善旗东北部的千万亩草原。
在这场征服沙漠的战斗中,各族青年和妇女是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他们组织了二百二十多个“绿化突击队”和“造林远征队”等组织,每到造林季节,就背着行李、带着干粮和工具进入沙滩,安营扎寨,日夜苦战。英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七十二岁的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常大拉(共产党员),除了帮助蒙古族农民植树造林外,几乎一年到头每天在林地里奔波,有时还夜宿在林地,看守林木。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武成功(已故)创造的固沙风障,正在全县推广。曙光人民公社双膝残废的社员郭三元,也经常骑上毛驴到林地里巡视检查,有时还爬行在沙滩上,追逐危害林木的牲畜。造林爱林的新风气,已经在磴口县形成,十多岁的孩子都学会了造林护林的技术和知识。
现在,一个规模更大的“万人千马”秋季造林运动已经开始。在三百多里的沙滩线上,人们正在整地、浇水、运输和栽种苗木。他们不但要进一步制伏流沙,并且为改造和利用沙漠,开拓崭新的道路。(附图片)
甘肃民勤县用国产安二型飞机在沙漠上播种沙蒿。
李福铸摄
骑着骆驼在绿化了的沙漠上(民勤)行走,再也不感到寂寞了。
   王得温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