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西安外语学院摸到文科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的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17
第6版()
专栏:

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西安外语学院摸到文科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的道路
本报西安16日电 西安外语学院实行半工半读,初步摸索到文科学生如何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
今年3月,学校成立了勤工俭学小组和劳动生产大队,把附近的姜村作为师生固定的劳动课堂,劳动成了必修课程。但是,对在劳动中如何进行教学,还没有寻找出可行的门路。经过几个月实践和摸索后,创造出单元、实践、运动、联系协作等教学法,使各种生产劳动都能与外语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现在,学校已经办了十七个工厂和农场,成立了编译教学研究室。师生们除在工厂、农场劳动外,还承受了二十一个工矿企业的翻译任务,并且在学校办的附属中学、农业专科学校和业余外语夜校教课。把这些地方作为外语教学结合生产劳动、联系实际的固定场所。
学生们上午上课,下午带着工具到工厂、农场中劳动。在印刷厂劳动的师生们,一边排、印、校对勤工俭学手册,一边学习手册中的生字和句子构造等,勤工俭学手册印完了,这本小册子中有关学校大办工厂、农场、师生上山下乡等方面的俄文生字生词和语汇也学会了。最近,学校结合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又开展了单元教学法,全校学生用俄文向苏联朋友、大学的共青团组织写信祝贺,并且把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师生参加秋收秋播、炼钢的情况告诉苏联友人。在写作中,教师及时指出发现的错误和问题,学生反映收获很大。在姜村劳动的学生们也学着用俄语或英语会话,双方一问一答地交谈着养猪、积肥、收割庄稼的情况和操作方法,搜集劳动人民的语汇、民歌和谚语,教师们帮助校正发音,解决疑难问题。回校后,又编成养猪会话手册、工农业劳动用语等教材。在翻译工业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当前工业建设的情况和要求,把其中的典型例句、新的语汇摘录汇集成册,作为教材或补充资料。现在,学生们又开始把全国农业战线上的高产卫星翻译成俄文,作为农业专科学校的教材;三、四年级学生还到业余外语夜校等地去教课,加强业务实践。
这种做什么,学什么,边做边学的方法,收效很好。四年级学生95%以上在日常交谈中都能用俄语讲话了,二、三年级学生也普遍能用俄语进行课堂讨论、写学习心得。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的语汇丰富多彩,也容易记忆。原来三年学六千到七千单字还很困难,现在已经突破一万字了。过去那种只能流利地背诵普希金的诗篇、果戈理的小说等俄罗斯古典文学,而不会说“社会主义”“又红又专”“大跃进”等现代用语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学生们高兴地说:“我们由学‘死俄语’变成学‘活俄语’了。”现在,全校真是班班有展览,人人有创作。一学期中,学生们翻译的小说、剧本,写的科学研究论文等,比过去三年的总和增加了十倍。并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的用不上,用的学不来”的现象。
西安外语学院已经正式实行半工半读,学生们半天劳动,半天学习,农忙、秋收等季节便集中学习,集中劳动。这学期,学院办的半工半读附属中学,又办了幼儿园,学院的农场设立一个农业专科学校,形成了连环套式的半工半读教育体系,大学生到中学教课,中学生到幼儿园当教师,培养出又是大学生,又是工人、农民和教师的多面手。
(戚玉珍)(附图片)
交通大学的学生白手起家,办起了一座附属造船厂。这是学生正利用他们自制的工具进行劳动。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 曹兴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