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傈僳族人民的好儿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18
第6版()
专栏:

傈僳族人民的好儿子
丽军
在云南碧江县四区六村工作的县武装部少尉助理员杨才学,一年多来,和兄弟民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六村的人民热爱他,说他是共产党毛主席的好干部,老辈称他为“窝然”(即我儿子),全村谁都不愿他离开,要他在六村安家落户。有一次,杨才学到县里开会,一月多没回来,群众老惦记着他,接连写了两封信催他回来。后来,群众因怕他去了不回来,只准他带上个被子去县里开会。
六村,是一个傈僳族与拉马族聚居的行政村,有二百四十来户人家,其中傈僳族占多数。村的东面是波涛汹涌的怒江,西边是高入云霄、积雪不化的高黎贡山,村子也在大山上。由于交通阻隔,工作开展较迟,虽然在1956年办起了两个互助组,一个初级社,可是生产上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人民的生活还很穷苦。
1957年2月,杨才学被分配到六村工作,任务是:领导群众搞生产;结合进行联防武装工作。六村在这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解放军,在他们的记忆里,穿黄衣服的(指当兵的)没一个是好的,不是烧杀抢劫,就是拉兵,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六村的罪恶,他们永世也不会忘记的。这回,看到杨才学穿着一套黄军装,不晓得他是来干什么的,开初,见了他就远远躲开,甚至闭门不出。面临这样的情况,杨才学边解说宣传,边开始实际行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自己掏钱买了一套常用的农具(如锄头、镰刀、背箩等),他早出晚归出门背粪,回来背茅草,日子一久,群众的疙瘩解除了,个个喜笑颜开,接近他了。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领导群众搞生产,彻底改变生产、生活上的落后和贫困面貌。要增产,就得改变落后的耕作方法和不积肥、不施肥、不按节令栽种的旧习惯。可是“背了尿粪要掉头发”“上了尿粪的庄稼不好吃,吃了要肚疼”的传言,深深地“盘踞”在群众的脑海里。杨才学就用“做出来给大家看,用事实打破迷信”的办法,在村边用“控塘点种,深耕细作、施肥追肥”的方法,种了两分地的包谷和四分地的试验稻谷。包谷、稻谷长得又肥又壮,穗又大。于是,他就组织群众来参观,并抓住时机宣传积肥、深耕细作,按时栽种的好处,这回群众思想通了,迷信破除了。在他的领导和群众积极努力下,粮食产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杨才学在工作的安排结合上也是做得很好的。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群众觉悟和爱国主义思想大大提高了,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上级的指示,在“保卫生产,保卫劳动果实,保卫家乡”的口号下,在“建团”工作的同时,六村也建立了一支傈僳族的人民武装——联防队。在六村筑起了一条人民防线。联防队不仅保卫着六村人民的和平生活,而且成为全村在生产上的一支劲旅。
为了六村人民的幸福生活,杨才学处处走在前头,帮助群众想办法,鼓励群众克服困难。今年,在生产大跃进中,党委分配他负责领导六村开掘水沟五十条和改水田四百多架的工作,还要他参加区的水利指挥部工作,他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并且,病了好几天,仍然坚持不下工地,使原来想回去休息几天的六十多名群众深受感动和教育,也都自动留下来继续干。在修水利中,哪里危险,他总是带上联防队一马当先,在悬岩上打炮眼、炸石头。由于他们的积极行动,使一条原准备两年完工的长达十五华里,土石方达两万五千多的大水沟,在两个月里就全部完成了。特别是在抗旱保苗中,一次水沟垮了,有好多亩秧苗被火红的太阳晒得快枯死了,它关乎全村新开的五百亩稻田的栽种和全村的生活,群众有的急哭了。可是有杨才学在,秧苗绝不会旱死。他带领联防队员连夜背水抢救,组织挖引水槽,经过三天两夜的苦干,秧苗得救了,还长得很好。两位老大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说:“窝然,双莫(谢谢),永远忘不了你!”
群众的生产劲头和对他的热爱、信赖,鼓舞教育了杨才学,促使他决心很快学会民族语言,做到不要翻译也能工作。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密切同群众的关系,共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因此他见啥就学啥,不懂就问,还找了一个小学教员来教傈僳文和拼音法。三个月他就学会了傈僳话。如今,他已经能用民族语言,生动地宣传党的政,也能和群众自由畅谈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