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秦腔“三滴血”和碗碗腔“金琬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19
第8版()
专栏:

秦腔“三滴血”和碗碗腔“金琬钗”
欧阳予倩
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在首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我看了第一团的“三滴血”和第三团的“金琬钗”,觉得都演得很好,一气看完,获得艺术的享受,也引起一些感想。
第一团原来是陕西易俗社。1921年,也就是去今三十七年前,我在汉口演戏,恰好他们也在那里演出。我经常去看戏,也和他们的剧作者、演员们聚谈过好几次。当时有名的旦角如刘箴俗、刘迪民,名丑马平民,都在青年时期就先后去世了。生角刘毓中这回来了,我还能认识他,问过了他才知道剧作家范紫东先生已故,李约之先生已经八十多岁,还健在,不禁兴起怀旧之感。当时他们所演的戏有些还历历在目,我曾经为之感动。并曾把他们编的“韩宝英”、“软玉屏”改编为京戏,由我和周信芳、高百岁两位演出过。
陕西易俗社一开始就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顾名思义是有移风易俗之志。他们的戏以改良风俗,破除封建迷信,宣传爱国思想的为多。但在国民党腐败统治之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还受到了不应有的摧残。解放前这个剧团就弄得不知怎么办好,找不到正确的出路。解放以后又才得到了新生。我和这个剧团阔别三十多年,今天在人民的首都看见他们,看见他们在党的领导之下,培养出了新生的力量,组织了新的队伍,在剧目的演出方面有新的发展,不由得衷心感到喜悦。
“三滴血”原是旧有的保留节目,经过整理,成了很完整、很好的喜剧。它讽刺一个糊涂县官晋信书相信“滴血认亲生”的办法可靠,一连碰了三次钉子,把人家亲生的父子拆散;又把一对要结婚的异姓姊弟,断为同胞姊弟,拆散了人家的婚姻;再又把分明是亲生的儿子断说不是亲生的,甚至诬指他的母亲有外遇,真令人忍笑不住。这个戏情节十分曲折,是传奇式的悲欢离合,以团圆终结。糊涂知县晋信书也受了应有的处分。看这种戏颇觉得轻松愉快。这是个喜剧,可是在处理方面却是严肃的,当一个正剧来演的,而所得的却是喜剧的效果。即如那个县官晋信书,分明做了很可笑的糊涂事,可是他一直是一本正经,心安理得,并没有什么滑稽的表演,可是他是一个被讽刺的最可笑的人物。我觉得很有意思。
碗碗腔原来是皮影子戏。解放前已濒绝境,近年来才抢救回来。1956年第一次搬上舞台,由人来扮演,由于这个剧种流行陕西东部华州一带,改名“华剧”。我还是第一次看,对这个剧种来说我完全是外行,我和别人一样,只觉得腔调很好听,表演真切动人。
“金琬钗”是一个流传很久的传统节目。情节曲折到不可思议:据说唐朝崔护有两个妹子,艳娘和丽娘。艳娘春游因爱一少年卢充,故意遗下金琬钗,不料为恶僧所得,逼死艳娘。艳娘死后得狐仙之助与卢充成婚生子,她为的怕人鬼殊途,引起卢生猜疑,假说自己是丽娘,因此引起许多错综复杂的纠纷。丽娘也有一支金琬钗,无意中夹在她哥哥崔护的衣服里面。崔护春游遇美,把这支钗赠给了村女桃小春。因此为了两支金琬钗弄得越来越扯不清。县官也为此受了处分。结果还是艳娘的魂来说明原由才了结一场公案。听说有人问这是不是神话剧,我以为还是由传说凑合而成的戏。狐仙现形,鬼养儿子,也是熟套,早已不会引起什么迷信,在这个戏里却是用来表现生死不变的爱情。封建时代的女子很难和男子见面,所以一见倾心的特别多。遇到好事多磨便拚一死,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这个戏特别强调女子的痴恋,而写男子对女子则比较冷漠,如卢充对艳娘,崔护对桃小春都并不够热,只是不负心而已。在男性中心社会里,到处都是痴心女子负心汉,这个戏里的卢充、崔护大约在编者导者看来已经难得,我也以为对。这个戏一气看完,毫不费力,没有负担,可以用来恢复疲劳,这就是好的作用。
我看了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以上两个戏,很高兴。他们把传统节目整理得很好,他们也有不少现代剧目。我从前就看过易俗社演好几个时事戏,都很完整。秦腔表演现代生活可以说是有传统的。我尤其高兴的是看见一班青年演员个个能唱能演,唱得悦耳,演得也妥当,他们都具备了当演员的素质。一团老一辈的演员已经不多,二团、三团几乎全部都是青年演员,可见近几年来培养出来的青年演员是有相当的数量,也注意到质量。欣幸他们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可以看得出来前辈艺人为他们下了不少功夫。他们是有力的接班人,他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艺术的成就不能缺少经常不断的积累。生产大跃进,教育大普及,广大群众对艺术的要求必然更高,这将使得我们的演员随时随刻不能安于现状,而不得不勤修苦练。我想陕西戏曲各团的青年演员,在党的领导之下,必能把西北各剧种的艺术事业努力向前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