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石楼县——吕梁山上的高产红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20
第3版()
专栏:

石楼县——吕梁山上的高产红旗
中共晋南地委会
编者按:山西省石楼县建立基本农田制,坚决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制为少种多收,今年粮食亩产量由去年的四十九斤跃为一千零四斤,彻底改变了生产落后的面貌。这个经验值得重视。
地处晋西高原,素称“不毛之地”的山西石楼县,经过一年苦战,彻底改变了低产面貌,粮食产量一步登天。全县十二万亩基本农田除去两万七千亩经济作物外,九万三千亩粮田,今年共产粮食九千三百三十七万二千斤,平均亩产一千零四斤。与1957年亩产四十九斤相比,增产十九倍半;与大丰收的1956年亩产七十四斤相比,也提高十二点六倍。今年全县共产粮食一亿零三百八十三万斤,与1957年粮食总产相比,增加了五点一倍,等于过去五年
(1953至1957)粮食产量总和的90%。按全县四万零五百零四人计算,每人平均占有粮食由去年的四百二十七斤达到二千五百六十四斤。
变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
今年石楼县粮食总产比去年增加五倍,亩产打破千斤关,可能有些人不会相信。因为这个县地势高亢,海拔有一千二百公尺;气候寒冷,无霜期仅仅一百三十天;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四千五百九十六万立方公尺;梁峁成群,沟壑遍野,地广人稀,土地瘠薄,每一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才平均有十人,全县原有耕地面积三十八万亩,每人平均近十亩。这些土地,90%以上分布在黄土梁峁沟壑的顶端和腰部,都是五十度左右的所谓“挂起来”的陡坡地,耕作条件十分困难。从来是“出苗五成算丰收”“粮食过斗(亩产三十斤)好年成”的低产地区。按照条件论者来讲,这个地方是万万产不到千斤粮的。可是,恰恰就是在这个“不毛之地”,今年粮食亩产达到了千斤以上。
石楼县由“不毛之地”飞跃到千斤县的主要经验,是在耕作制度上和农田基本建设上采取了革命措施。这就是坚决抛弃了广种薄收的旧道路,坚决采取了种少种好的基本农田的新道路。全县由去年的三十八万亩耕地减少为十二万亩基本农田,平均每人三亩。而在停耕的坡地上,大力植树造林和种植牧草。今年春夏已经造林十四万一千亩,种植牧草两万亩。在建立基本农田的工作上,在黄土沟壑中完成了打坝工程九万八千亩,结合打坝进行了切土垫沟,执行了随垫沟、随播种、当年收益的方针。同时,特别注意了洪水淤漫和水利建设,已漫成沟地五万亩(其中有三万余亩今年种植了秋粮作物)。对原有的四万一千亩沟川地,大力进行了平整土地和水利建设,灌溉面积由原来的五百亩增加到一万三千亩。再加上增施肥料,精耕细作,仅这七万一千七百亩基本农田,总产量就等于去年总产量的四点六倍。庄西公社社员郑廷梁说:“过去一亩地连上秆子,顶多挑两担,今年的基本农田,一亩玉茭光穗子就担了二十担,连上秆子,二百担也担不完。真是好田不论亩,一亩顶百亩。”
石楼县空前大丰收的事实表明,建立以沟漫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制,是土石山区改变大自然的正确方向。第一,只有抛弃广种薄收,才能集中力量建设好基本农田,在基本农田上增施肥料,精耕细作,逐步实现园田化。第二,建立以沟漫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把耕地从山坡上搬到山沟中,可以蓄水保墒,可以利用沟中的泉水和山上的洪水浇灌,迅速实现水利化。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坡上的腐草朽木,增加土地的肥力。由于沟地平坦,交通方便,容易耕作,便于实行运输车辆化,也便于将来实现耕作机械化。第三,把坡地停耕以后,大量植树造林,培植牧草,封山育林育草,结合沟中打坝漫地,就可以迅速有效地保持水土,并逐步发展林、牧、副业等多种经济。
县委委员中尖锐的斗争
建立基本农田制度的提出,是领导和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大搞水土保持,努力发展生产,石楼县的贫困面貌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如何从根本上迅速改变低产贫困面貌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大跃进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改变低产贫困面貌的要求极为迫切。就在这个时候,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和中共晋南地委第一书记赵雨亭等领导同志,视察了晋南山区的生产生活状况,并于今年1月,在隰宁县召开了西山七县第一书记会议,作出了山区建立基本农田的决定,制定了建立山区十年远景规划。这样一来,领导上的适时决策和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结合了起来。
但是,建立什么样的基本农田呢?采取什么速度和方法来建立基本农田呢?中共石楼县委常委会第一次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有两种主张。县委书记刘宝玉和副书记李广义主张采取大破大立的革命措施,把黄土沟坡上的三十四万亩陡坡地全部停耕,还林还草;采取打坝漫沟地和建设现有沟川地的办法,建立新型的基本农田。县委宣传部长范天庆坚决反对这样作。他主张在现有的耕地中挑选一部分较好的坡地修成梯田,作为基本农田。他机械地认为坝沟漫地不符合“从上而下”治理的方针,断定停耕坡地是“冒险”;坝沟漫地是“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县长强拴玉则采取了模棱两可的自由主义态度,说:“坝沟漫地也能行,也不能行”。四个县委常委提出三种不同意见,一直争执不下,定不了案。于是决定由李广义和范天庆下去调查。李广义同志以十天时间和乡、社干部一起,在六个乡详细勘察了十二条有代表性的沟壑,走马观花地看了三十条沟壑,并且采用群众路线的方法,总结了义牒乡前进社在新义沟中停耕坡地、坝沟漫地的经验。新义沟三华里长,原来水土流失严重,沟壑上有陡坡地三百八十亩,亩产粮食仅仅三、四十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从1955年在这条沟中打坝淤地,二年内淤漫沟地四十亩,总产粮食二万四千斤,平均亩产六百斤,等于原来三百八十亩坡地总产量的一倍半。在打坝淤地的同时,将三百八十亩陡地全部停耕,种植苜蓿和草木樨二百九十亩,植树九万八千株。现在,沟壑上的牧草已经两三尺高,小树也长起来了。三年来这条沟中没有流失水土。前两年,虽然沟壑上的草和树还没有长起来,但流失的水土全部漫了沟地;第三年,牧草和树苗都长起来了,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新义沟的事实雄辩的说明:把坡地还林还草,建立以沟漫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可以解决改变低产面貌和保持水土这两个重大问题。
县委听取了李广义和范天庆的汇报。范天庆认为,根据他在罗村乡的调查,根本无沟可坝,除了在坡地上修梯田,再无其他出路。根据两个县委委员的汇报,县委认真地分析了全县的自然情况,认为新义沟的情况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县。全县80%以上的面积是黄土梁峁沟壑区,沟长一般三、五里,最宜于漫沟地。据调查,能漫地五十亩左右的一里以上的黄土沟壑共一千三百余条,一里以下的还有近万条。如果大力打坝漫地,全县就可以漫出十万亩沟漫地。加上现有的四万亩沟川地,每人至少可以平均三亩好地。如果硬在陡坡地上修梯田,不仅费工多,短时期不能完成,就算修成梯田,也给车辆运输和将来的机械化耕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经过这样研究,十六个县委委员中有十一人主张建立“以沟漫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但范天庆还是坚决反对。全体县委便到城关乡的堡子沟边察看边讨论。这条沟同新义沟大体相同,经过在坡地上种草种树,在沟中打坝漫地,不仅保持了水土,而且漫成了一百亩沟地。事实又一次打击了保守派和怀疑派,十五个县委委员一致同意了建立以沟漫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的意见,只有范天庆一人仍然坚决反对。于是,县委坚决选择了建立以沟漫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的道路。
那末,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基本农田建设起来呢?县委算了一笔劳力账。按照义牒乡的经验,打坝漫一亩沟地用工八个,造一亩林或种一亩草需工半个,全县一万八千个劳力,抽出25%的劳力常年漫沟地和种草种树,一年就可以淤出十万亩沟地,种草种树二十至三十万亩。经过算账,县委的信心更大,决心更强。于是决定,在一年内打坝漫沟地八万亩,把停耕的坡地种上树木和牧草;在两年内使原有的四万亩沟川地水利化。为了保证当年粮食增产,县委决定采取随打坝、随切土垫沟、随播种、力争当年受益的方针。解除了人们耽心停耕过多、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忧虑。
依靠群众 势如破竹
彻底抛弃几千年来人们已经走惯了的广种薄收的耕作道路,建立以沟漫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制度,是农业生产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大革命,必然会遇到各方面的思想抵触。因此,县委提出建立基本农田的方案后,即组织全县人民进行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在辩论中,广大人民群众是热烈拥护县委方案的。但也有些人是反对的。他们认为县委是“说疯话”“吹牛皮”。“停耕土地是冒险,漫沟地是劳民伤财”。县委针对这些论点,向全县人民提出了:是广种薄收好呢?还是建立基本农田好?那条路多快好省?由于采取了就地“找钥匙”就地“开锁子”的算账对比办法,把全民大辩论很快就引向了高潮。经过半个月的全民大辩论,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人人志气奋发,个个斗志昂扬,纷纷写决心书,到处开誓师大会。这样一来,县委的方案变成了群众的实际行动。在大辩论中,广大干部和群众还彻底揭发了县委宣传部长范天庆和义牒乡党委第二书记朱有海散布的许多右倾保守言论和他们十足的暮气和官气。在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要求下,县委撤掉了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常委范天庆和义牒乡党委第二书记朱有海的职务。
这样一个大变革,不仅会碰到许多思想障碍,也必然遇到许多实际困难。比如打坝的勘察设计、建筑材料的准备、劳动力的组织等等。县委紧紧抓住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穷困状况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坚决采取苦干、实干的办法,使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为便于统一行动,县上建立了建设基本农田指挥部,由三个书记一个县长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专业办公室。全县共抽出二百个干部,五千六百七十一个劳力(占总劳力32%),组成五个团、十七个营(每乡一营),下分若干连、排、班。团内并设有参谋、宣教、供应股和勘察、尖兵、突击三个专业队。以连队为单位,设立了炊事班,并且把卫生保健、商业供应和文化娱乐等力量,也都统统编进去,做到了领导一元化,生活集体化,食宿在工地,一片一片、一乡一乡地突击。在指挥部统帅下,除一个团在四万亩原有沟川地上进行水利建设外,其余四个团全力打坝漫地。
战斗开始后,碰到的问题是:第一、用什么材料打坝,打什么样的坝。有的人主张,应该用洋灰等高级材料打洋坝;但更多的人主张就地取材,马上动手,有土就打土坝,有石头就筑石坝。指挥部坚决支持了后一种主张。第二、选择什么地形打坝,谁来设计?在这方面,许多人没有经验,县上也找不到这种技术人材。怎么办呢?县委立即在各连队中普遍召开了“诸葛亮会”、“能人会”、“群英会”,举办了“献计台”、“赛计台”(比计多,计好,计高),找到了大批行之有效的土办法。指挥部立即把献计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二百名土专家和水保站的技术干部抽调出来,组成四个专业勘察队,由县委书记刘宝玉、副书记古仰光、李广义和县长李志勇亲自率领,先行出发,边勘察,边设计,边插牌(牌上写明坝的高度、厚度、宽度、用工数等规格质量标准),边施工。并且由勘察队负责,竣工一坝,验收一坝,不合标准者立即返工。做到了坝坝合乎标准。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开展了以总路线为纲的政治思想工作。各个工地普遍采取了“比将台”、“英雄榜”、“群英会”、“庆功会”、“夺红旗”等竞赛方式,开展了全县范围的前方与后方、团与团、营与营、连与连、排与排、班与班、人与人、不同工种、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大竞赛,通过定期的和随时随地的检查评比,表扬了大批的先进单位和英雄人物,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激励了群众的革命干劲。
经过半年苦战,全县打坝四千二百一十条,做土石方二百万立方公尺,完成了九万八千亩坝沟地工程,对原有的四万亩沟川地进行了平整土地,兴修水利一万三千亩。通过坝沟漫地,今年拦积了泥沙两千万立方公尺,等于全县每年向黄河流失泥沙总量的43%,不仅保证了农业大丰收,而且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通过半年的实践,广大干部和群众摸到了一套打坝漫地技术经验。这就是:(1)选择肚大口小,土质坚固,取土容易的沟口筑坝。(2)由沟后至沟前,分节打坝,分块漫地,而后再逐渐建成大片沟地。(3)沟深内外有坡度,打坝时把根基打实。(4)溢洪道要坚固,较宽的沟要两边留溢洪道。(5)把洪水头先引到沟旁墙壁上,不要使水头直冲坝身。(6)地漫成后,即在沟中搞蓄水库,挖泉水,修水渠,逐步使沟地园田化。同时,半年的实践,大大锻炼了石楼人民,使人们认识了大自然是能够征服的。事实表明:当人民群众找到了奔向幸福道路的时候,任何困难就都提不到话下,一切奇迹都会创造出来。一切条件论、守旧派、改良主义者在此情况下,只能一输再输。
明年每人只种二亩地
石楼县今年的空前大丰收,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县委已经向全县人民提出:1959年每人只种二亩基本农田,种一亩小麦,半亩秋粮,半亩经济作物。每亩产量小麦双千斤,秋粮四千斤,籽棉一千斤,油料一千斤,蔬菜一万斤。为了实现这个指标,将在今冬明春使块块基本农田水利化,力争实现园田化。现在四万石楼人民,正在为把四万亩休闲秋田深翻三尺,每亩施底肥二十万斤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