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苏村营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21
第3版()
专栏:

苏村营散记
本报记者 姜文品
野外屯兵安营扎寨
万马奔腾的范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今秋组织了强大的野战兵团,在田头安营扎寨,突击抢收抢种。最近记者访问了这个县王庄战区的“苏村营”。
当你走进这个营寨,立刻感到一种强烈的战斗气氛。站在营中四下一看:前有草棚大厦,里面兼作党校、团校、俱乐部。后有指挥官的寨棚。左右并排五十三个窝铺,男东女西,各列一旁。男子窝铺之前,南北一溜埋下三十二口大锅,烧汤做饭。鲜红的战旗在空中飘扬,好不威风凛凛!
苏村营统率二十一个连队,这里驻扎了八个连。托儿所、百货店、理发部、卫生所、缝纫组都随军住在里面。战斗在这里的人们一切都组织得井井有条。一天三餐吃着热汤、热菜、热饭。晚间睡着搭得严严实实的窝铺。千人的兵营几乎没有病员,每个战斗员都增加了五、六斤体重。人们在这里受着良好的政治、文化教育。每逢星期六晚上放假,让已婚的男女回家过夫妇生活。五十多天兵团作战的锻炼,使这些原来较为散漫的农民,从心眼里爱上了这种欢乐的集体生活。
大兵团作战威震大地
苏村营流传着这样一支战歌:“大军出征,马到成功,攻无不克,处处得胜”,歌颂了大兵团作战的好处。
沙河村以东有一片平川,今年要种八百亩小麦。他们开进了一个野战兵团,展开了围歼战。他们把这叫作“沙河战役”。官兵们喊着这样的豪言壮语:“抓过泰山当枕头,踢翻黄河水倒流。沙河打个漂亮仗,保证生产争上游。明年小麦亩产三万斤,天安门前报丰收。争取北京去开会,见了毛主席握握手。”他们把四百亩麦田翻了三至五尺深,另外四百亩翻了一尺五寸深,连翻带种只用了两天时间。
这里,是大兵团作战的一个场面。10月19日清晨,兵团五个连在一起翻地,四百多人一个挨一个的排成一条巨龙,指战员们抡下棉袄,有的光着脊背,向大地宣战了。老黄忠连和花木兰连不宣而战地交了锋。老头们喊道:“第五连是老黄忠,先战花木兰,再战穆桂英”。妇女们哪里肯让,不多时把五连抛在后面。她们喊道:“老黄忠不中用,你们成了俘掳兵!”
“老黄忠”们大声呼喊着“大干、特干”的口号,眨眼间又翻到妇女前面。一早上就这样你比我赛地翻了五十多亩地。
苏奎坦营长算了一笔细账:去年他们种了八千一百亩小麦,犁地四寸深,每亩只用三千斤粪,直到立冬才种上了小麦。今年种了八千四百亩小麦,每亩施肥多数是四十万斤以上,大部分麦田都翻到三至五尺深,今年还调出四百多劳力外出炼铁、挖河,但比去年提前二十天完成了种麦任务。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兵团作战的无比优越性。
后方勤务部——“佘太君连”
大兵团作战一时也离不开后方的有力支援。由七十多个老年妇女组成的佘太君连,专管后方的勤务工作。佘太君连的指导员王省同志,是1938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当年在坚持地下斗争时,她长年累月冒着生命危险,给地下党的同志送信。现在她是党总支的宣传委员,也是阵地状元榜上的出名人物。这个连在她领导下工作的十分出色,一天能做出十几套衣服,十五、六双布鞋。指战员们对她们的工作十分满意。
花木兰连的副连长郭风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往年立冬时都穿不上棉袄。今年佘太君连一天的功夫,给她家做了八件棉衣、六双布鞋,閤家穿的暖暖和和。她感激地说:“佘太君连比俺亲娘还强,我啥顾虑也没有了,只管下劲干活吧!”这个女连长在阵地上当了四次模范。
时势造英雄
五十多天的大兵团作战,“苏村营”创造了许多可歌可颂的英雄事迹;大批的优秀人物涌现出来了。人们到处传颂着“老两口挑战”、“叔侄比武”、“父子争先”等动人的故事。
老太婆李桂莲和老伴李学森同在一个连里当炊事员,这对受尽旧社会风霜之苦的老人,今年加入人民公社,又参加了做饭工作,真有说不尽的内心欢乐。老两口白天做饭,晚上到田里竞赛翻地,夫妻双双当了模范。张秋江老人在阵地上听说孔庆三一家四口有三口当了模范,心急了,叫了儿子过来,父子俩当面挑战。以后儿子上了光荣榜,老头果然当了模范。不久,这位忠厚的老人又当了老黄忠连的副连长。
在五十余天中由社员当了女营长的孔宋芝,可算得这个营里的女中魁首。这个当年的姐妹团长、领导土改复查轰动一时的英雄姑娘,从嫁到富裕中农家里以后就被婆婆、丈夫管束起来,连着又生下三个孩子,一直关在家里八年没有出头。这次成立人民公社,组织大兵团作战,她如出笼之鸟,获得重新解放。这个精明能干、领导有方的妇女,又显出了当年的本色,从当班长、排长到当花木兰连长,一直是完成任务最好的干部。基干民兵连和她们竞赛,也不得不输在她的门下。
整个苏村营,在秋收抢种的第一个战斗回合中,五十一个连以上干部出现了四十四面红旗;一千一百七十个战斗员有八百四十二人当了模范。目前,他们正在进行阵地整军,准备继续向前挺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