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四十年的老炉红旗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21
第6版()
专栏:

四十年的老炉红旗飘
本溪第一钢铁厂一号青年高炉 张玉璞
我们的高炉所以被命名为“青年炉”,并不是因为炉子年轻,是我们操作高炉的都是小伙子。我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同志才只有炉子岁数的一半。但是现在炉子的产量却比它年轻时增加了三、四倍。特别是今年3月份之后,我们八次修改增产指标,炉子产量已由最初九千吨提高到七万吨,使我们厂连续六个月荣获全国冠军。为什么这样老而陈旧的高炉,掌握在缺乏经验的青年小伙子手里能创造出神话般的奇迹呢?
这个炉子是1915年建起来的一座设备简单而落后的炉子。按原计划指标,它一天只能生产二百五十吨铁,最高的日产量从来也没有达到二百吨。解放前呢?不仅不出铁,烟筒成了乌鸦的老家,炉上也长了好几尺高的青草。
解放以后,这个炉子重新投入生产,并被命名为“青年炉”,可是,经常出事故,生产任务完成的不好。部分人失掉信心,说:“炉子已经使用四十多年了,都老掉牙了,怎么能行呢?”部分工人埋怨技术人员说:“你们白念那么多书啦,连炉子都管不好。真是白吃饱”。
1958年初,党中央提出了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这时党委指出:青年炉必须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变炉子管人的被动局面,要主动当好管炉子的人……。从此,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信心,这就是:只有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才能扭转落后局面。我们通过大辩论一致认为炉子虽然年岁大,但完全可以在提高冶炼强度的同时,提高焦炭负荷。并规定这样几条原则:思想不一致就辩,不信就看,统一了就试验,有把握就干。我们的战斗口号是:拿出二万五千里长征艰苦奋斗的精神,拿出诸葛亮的智慧,武松打虎的勇气,大干、苦干、猛干,把冶炼强度由一点零六提高到一点一,把炉容利用系数由零点七一降到零点五八以下,焦炭负荷由二点七五提高到二点八五,苦干三十天,使热风温度由七百度提高到九百度,并提出把原计划增产九百吨的指标提高到一千五百吨。这个计划遭到技术助理的反对和百般阻挠,他说:“你们这样做违反制度,规章上不允许这样操作”。有的人则说:“这个老掉牙的炉子还要提高冶炼强度,那是不行的,非搞坏炉子不可”。在这个紧要关头,该怎么办呢?是向保守主义者让步呢?还是坚持下去呢?我们在党团组织的帮助下,认识到这是两条道路的斗争,如果退却就是向落后的保守主义者投降。因此,我们鼓足了勇气,一方面用大字报的形式对保守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同时也各方面收集技术资料来说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终于在党团组织的支持下获得了胜利,实现了进行试验的愿望。但谁也没有预料到在试验中竟发生两次烧坏炉腹水箱的事故,另外也使炉缸水箱的进出水温度增大。我们就开展了群众性的献计活动,发挥了群众的创造智慧,迅速地战胜了前进中的困难。经过八天的试验和十四天的苦战,全面地实现了我们的战斗口号,使日产量由四百六十吨提高到五百九十吨,创造了高炉利用系数全厂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在全厂领先。这一创举大大地提高了青年炉成员的斗志。
为了赶上全国的先进水平,我们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班与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七比竞赛活动,并大胆尝试,提出了“学鞍山,赶鞍山”的战斗口号。经过多次激烈的“拉锯战”,我们终以零点五三一的最高利用系数超过了鞍钢。可是不久又被太钢青年炉以新的纪录夺去了我们的冠军,我们又提出“学太钢,赶太钢”的口号,奋起直追,不久就以零点五零一获得冠军在全国领先。提前十八天完成了上半年生产计划,为国家增产生铁一万五千吨,节约焦炭四千五百吨,从此我们也就被各方面认为是全国最优秀的高炉之一了。
我们并不因此而满足,我们的成就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我们青年炉全体同志一定继续苦干、猛干、巧干,争取更大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