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笑将银花堆成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22
第3版()
专栏:

笑将银花堆成山
本报记者 金凤
凤凰大展翅
天还黑漆漆地,河南安阳县安丰人民公社崔庄四十八岁的妇女连长丁凤英,却像给人推了一把似地猛地醒了过来。今儿全公社突击收棉花。她连忙起来点了灯,叫醒了在食堂做饭的严志英和王玉秀,就开门出去了。
一出门,只见眼前晃着一个黑影,定睛一看才知道是连长刘金生。两人笑了一阵就分头去叫社员了。只见家家户户灯火都亮了起来,有孩子的妇女忙着给孩子喂乳、穿衣,托儿所的老妈妈挨家来接孩子。等到食堂里一笼笼热气腾腾的蒸糕和香喷喷的小米粥端了出来,东方刚刚透亮。
这时候从丘陵到平原,有着三万二千居民的安丰人民公社的四十四个村庄里,一队队地开出一万三千人马(中、小学生就来了五千),家家落锁,户户关门,男女老少一齐奔向田间,摆开了大兵团作战。只见田野里红旗招展,棉田里人头攒动,真个是一个将军一支令,一杆旗下一营兵。各营摆开了阵势,作战委实热闹非凡。你看那第一营铺开了一字长蛇阵,向着大面积的棉田进攻。第二营沿着西边突击,摆开了凤凰大展翅。那第三营,沿着丘陵地区围成了罗圈阵。第四营分连收摘一片片的棉田,摆了五虎群羊阵。第五营每连分摘一长溜棉田,来了个珍珠倒卷帘。学生们突击小片棉花,摆了个九曲黄河阵。那收摘起来的棉花,一堆堆遍地存放。有人问那爱摆阵势的公社党委周书记:这算啥阵势?周书记不慌不忙笑答着:这自然是诸葛亮摆的七星阵。全公社今天这番抢收棉花的声势,真说得上千军万马齐动手,各路英雄显奇能。
朵朵皆辛苦
说起来也稀罕,安丰人民公社今年的棉花长得实在惊人,五万二千亩棉田每亩平均要收籽棉一千斤左右。这样的大丰收别说年轻人没见过,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模范丁心纯和植棉能手丁凤英,连做梦也梦不到这般好的棉花。丁凤英分明记得去年的棉花一般高二尺多,最多高三尺,一株结五、六个桃算好的了。今年的棉花一般高五尺,最高的有七、八尺,最多的一株结一百多棉桃。去年凤英摘棉花弯下腰摘,摘半天腰就酸得直不起来;今年,棉花要仰了脸摘才行。
得到这样的大丰收自然不容易。3月天,六十九岁的老英雄丁心纯跳到结了冰凌的水里,把水拦到地里浇了种棉花;6月天,火热的阳光下,凤英带着妇女们挨着枝头治虫,“六六六”、“滴滴涕”的药水熏得人要发晕,汗水直滴在棉花枝上。然后又是浇水、追肥、打尖、整枝。公社一万多男女劳力忙了一个春天又一个夏天,像侍弄孩子似地亲手侍弄着每一株棉花。这丰收的朵朵棉花,凝结了多少人的辛苦。
熟透了的棉花急等人摘下来,公社连续组织了二次抢收棉花的大战役。只是摘了一遍,枝头又是白花花的一片。今天是第三次战役了。紧挨着丁凤英连队的是张家庄的第九连。这一连六十多人几乎全是妇女,她们心灵手巧,棉花摘得又干净又快。走在最前面的是三十六岁的董第只,只见她两手掐住花蒂轻轻一转,成捧的棉花落在她的围裙里。那雪白柔润的棉花,一团团挂在枝头,那么光滑,那么惹人喜爱,就像她刚生四个月的儿子小幸福的小脸蛋似的。董第只有三个女儿,直到今年7月建公社时才生了一个儿子。她禁不住满心欢喜,给儿子取名幸福。小幸福生来就是幸福,生下来就有托儿所的老奶奶带着,会吃、会笑,长得白胖胖地,使母亲毫无牵挂地下地。去年这时候,董第只一人带三个孩子,忙着地里又顾不上家里,身在地里心在家里,一天只能摘七、八十斤花。如今小幸福待在托儿所,九岁的大女儿密珍和七岁的二女儿凤英在上小学,吃饭睡觉都在学校,三岁的云珍在幼儿园,孩子爸爸在钢铁厂轻易不回家。她自己在劳力食堂吃饭,没啥惦记,只顾干活,一天能摘下一百八十多斤。
小英雄助战
公社的共产主义第二小学的学生,一边摘棉花一边在歌唱。孩子们展开了竞赛。七岁的凤珍超过了八岁的秀琴,九岁的密珍又赶过了八岁的素琴。她们的小围裙里装满了棉花,送到地头,慌忙又赶回摘棉,一上午密珍和素琴都摘了二十多斤。她们都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从一记事就在公社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给集体增添财富,把劳动当作光荣豪迈的事业。看她们的小眼睛羡慕地注视着密珍脖子上的绿围巾。那是密珍妈妈董第只摘棉多快得的奖品。在十三岁的陈小花头上也扎着同样的一块头巾,那是她在上次摘棉比赛中得的奖品。小花是个能干的小姑娘。她爹七十多岁不能很好劳动,她家还有弟弟、妹妹,她娘怕顾不上生活没有让她上学,就在家参加劳动,用她稚嫩的双手帮助年老的爹娘担负起一家生活的重担。她是个懂事的小姑娘,只得压下内心想上学的热望,跟着兄弟认几个字。直到公社成立,她爹进了幸福院,她娘上了炼铁厂,公社又供她上学。十三岁的她,才第一次背上书包,和七岁的妹妹一起上学。但她非常聪明,进学校上二年级,一个月后又插三年级。她不仅学习好,劳动更出色,总是当模范。难怪孩子们总是这么羡慕她又喜欢她。现在她双手飞快地摘着棉花,一天摘了十五斤。
棉花堆成山
是谁扛着那二百多斤的棉花飞跑,是谁收一百七、八十斤的棉花像小山似地压在背上?这是刚从朝鲜归国的志愿军。他们背包上还带着异国的风尘,一踏上祖国的土地,马上赶来帮助家乡的亲人抢收棉花。
他们在去朝鲜的时候,家中还是单干户和互助组,棉花每亩只收四十多斤,而现在他们刚过鸭绿江,火车就奔驰在公社的土地上。他们觉也不睡,睁大了眼看,只觉得眼睛不够使唤。看起来那路途有些不像出国时经过的路途,那车站也不像出国时看到的车站。一路上那么多工厂,那么多烟囱。那烧红了半边天的是几千、几万座土高炉,祖国遍地在流钢水,流铁水。看了怎能不兴奋!而一到安阳,就是一望无际的棉田长得比人还高,满眼银花怒放,放下背包就想摘棉花,只恨自己满身的劲使得不够,比不上大跃进中的祖国人民。战士们就是带着这等心情一个赛一个,个个小老虎似地抬起、扛起一、二百斤重的棉花飞跑。有些干脆将一小座棉花山,学朝鲜老百姓的样子顶在头上。
加工厂里那十来亩大的广场上,不一会就堆满了一堆堆的棉花,愈堆愈高,广场上就矗立起一座座棉花山。那雪白的棉花,在阳光下白得耀眼,宛如美丽的银花。而志愿军战士、学生、工人、棉花姑娘、钢铁姑娘、机关干部……,还在不住地背着棉花送来,愈来愈多。满院子都是人,满院子都是歌声、笑声,他们笑着,唱着,将那一包包棉花堆高起来,堆成一座座银色的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