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欢迎您,敬爱的金日成首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23
第2版()
专栏:

欢迎您,敬爱的金日成首相
本报记者
北京,举城在欢迎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朋友。
悠扬的迎宾乐曲响起来了。金日成首相迈着英雄的健步走出列车,周总理含笑上前同他热烈地握手,亲切地互相问候。这时,鞭炮齐鸣,锣鼓震天,车站内外欢迎的人热情欢呼,鲜花瓣像细雨一样洒落在贵宾的身上,一簇簇鲜花送到贵宾的手里。许多老友又重逢了,倍加亲切。彭德怀副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紧紧握着南日副首相、金光侠民族保卫相等人的手。朴正爱从欢迎行列中认出李德全、许广平等,她们拥抱亲吻。人们激动着,跳跃着,欢呼友谊使者的光临。
人们从全城千百条胡同走上街头,涌进了欢迎的行列。有的来自机床旁,有的来自柜台前,有的走出课堂和办公室。多少白发苍苍的老人扶着儿孙也来了。当金日成首相缓缓走过时,只听得忘情的欢呼,像海啸滚滚而过。
当年抗日联军的领导者之一、现在的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冯仲云同志向我们追述了中朝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艰苦斗争,追述了在这一斗争中金日成同志的光辉的战绩。他兴奋地说道:“我们过去曾经为了反对我们共同的敌人而并肩战斗过,今天我们又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互相关怀和支持,我们永远在一起!”
从朝鲜归国不久的杨勇上将、王平上将和许多战斗英雄也都出现在欢迎的行列里。志愿军“二级英雄”王虎元上尉,很早就来到车站,他向记者谈起在朝鲜刚停战时,他到平壤市参加朝鲜人民军战友战斗英雄大会、第一次会见金日成首相的情景。金日成首相到他们住宿的地方,看望他们,问他们“在这里住习惯不习惯?”
“夜里睡觉冷不冷,炕热不热?”首相对志愿军部队的关心,时刻激励着这位英雄的心。他说:“今年回国以后看到毛主席不久,又看到了金首相,真是双喜临门,我将要永远为了保卫和平,为了中朝友谊的发展而努力工作。”
从车站到迎宾馆的沿途,三十万人汇成波澜壮阔的人流。在楼窗、墙头以及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都挤满了人,向贵宾们招手欢呼。
金日成首相在周总理陪同下乘上海蓝色的敞篷汽车驶出车站,排列在车站广场上的工人、学生都欢跃起来。这时,站在箭楼东面的北京第二机床厂的工人们,一面俯冲着上身,一面热情地唱起了刚编成的一首歌曲:“欢迎您伟大的金日成,带来了友谊与和平。中朝人民的友谊,世界和平的保证,像松柏一样万古长青。”当汽车驶过他们面前的时候,工人们使劲地敲着锣鼓,有节奏地高呼:“欢迎!”“欢迎!”“欢迎金日成首相!”“欢迎朝鲜政府代表团!”北京钢厂八十多个炼钢工人在昨晚十二时下班时,听到欢迎金日成首相的消息,都兴奋得不想睡觉了。他们在天还没亮就集合整队来欢迎。他们看到人山人海,彩旗满街欢迎贵宾的景象,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掏出钢笔,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情。炼钢工人阎福兴献给金日成首相的一首诗这样写着:
“早晨太阳红通通,欢迎首相金日成。
两国人民齐跃进, 并肩作战卫和平。
国际友谊永不忘, 回到岗位炼好钢。”
贵宾们乘坐的汽车,缓缓地驶进了天安门广场,顿时全场沸腾,鞭炮声、锣鼓声交和着人们的欢呼声,如同雷鸣般的震响起来。站在高处望去,只见人群中花束、彩旗挥动,五颜六色的纸屑在空中飞舞。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旁和远离迎道的金水桥上,也有帽子和头巾挥动,人们以万分激动的心情热烈地向敬爱的金日成首相欢呼。神采奕奕的金日成首相,穿过鞭炮的烟雾弥漫和纸花纷飞的迎道,频频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四年前的“十一”,金日成首相曾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主席一起检阅过首都人民的队伍,今天呈现在贵宾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了。天安门广场上砖、木、沙、石等各种建筑材料堆积如山,广场两侧耸立起了高入云霄的建筑架,无数的人密密层层的拥挤在这一座座的“山”上欢迎贵宾的来临,建筑工人们在起重机上,挥舞着柳条安全帽,欢迎来自英雄国度的人民领袖。
金日成首相来到了北京电讯学院的队伍面前,这个学校的乐队演奏起了“金日成将军之歌”。和着这乐曲青年们跳跃着一再高呼“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岁!”在这支欢迎贵宾的队伍里,二十一岁的二年级学生卢世哲,看到金日成首相时,两眼含着激动的泪花,跷起两个脚后跟,不住的向贵宾挥手。卢世哲十六岁志愿入朝,当年在一个严冬里负伤,进了朝鲜的新坡医院,在医院里朝鲜的护士像对自己的小弟弟一样给他喂饭、穿衣服,背着他进防空洞躲避敌机。朝鲜人民的深情厚意深刻地铭记在这个青年人的心里。他说:“我将永世不忘和朝鲜人民友谊相处的那些艰苦的岁月!”
在今天的欢迎队伍里,还有许多在各种岗位上工作的志愿军复员军人,他们有的已成了工人,有的成了干部或学生。育才学校干部吴春英本来是志愿军文工团的团员,她曾经在平壤、北京两次演出中见过金日成首相,金日成首相曾经看过她和其他文工团员们演唱的“金日成之歌”、“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等大合唱,今天她又站在游行队伍里欢迎她所熟识的朝鲜人民的领袖,当金日成首相的车子经过欢迎队伍时,她又激动又兴奋地高喊“金日成首相好!”
北京电子管厂许多从志愿军复员归来的工人也来欢迎。1951年就去朝鲜前线,曾在朝鲜金老大娘家养过伤的工人饶恩华,今天他一早就打着锣鼓来到车站迎接金日成首相。有线电厂工人陈振扬从1952年开始就在朝鲜前线搞医务工作,今天他以一个熟练的检验工人的身份站在欢迎队伍里,迎接几年来日夜盼望见到的金日成首相。北京第一食品公司工人毛书锁,1951年在朝鲜前线当过爆破手,他在同朝鲜人民军一道打击美帝国主义中,获得过三等功。他说:“作为曾经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过的军人,今天能在祖国首都见到金日成元帅,我感到特别光荣。”
曾把儿女送到朝鲜前线的妈妈们,今天怀着胜利的心情来欢迎英雄的朝鲜人民的使者。志愿军烈士家属关海华患着高血压症,身体又不舒服,她坚持坐车赶来欢迎朝鲜贵宾。她儿子李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经坚守阵地,七次冲锋,杀伤了大量的敌人,被评为特等功臣。志愿军代表团凯旋归国时,她去欢迎了,今天她又来欢迎朝鲜贵宾,她满腔热情地说:不久前我看到志愿军回来,今天又欢迎朝鲜的领袖,心里十分高兴。朝鲜战争胜利了,美国这只纸老虎被我们两国人民戳穿了。这位被评为烈属模范的关海华又说:看到今天中朝人民的胜利,我儿子的流血是光荣的,我做母亲的也感到光荣和骄傲。崇文区街道居民的队伍里,有须发苍苍的老年人。但是,他们为欢迎以金日成首相为首的朝鲜政府代表团,却显得比青年人更加热情。银须垂胸的赵希臣老大爷已经是六十七岁的高龄了。昨夜当他知道自己能有机会来欢迎金日成首相时,高兴得一夜没睡好,今晨刚过六点钟,他就在街上忙碌起来,招呼左邻右舍,一起前来欢迎。
初冬的艳阳照射着长长的汽车行列,闪出一片光彩。贵宾们到了东长安街和台基厂一带时,中、小学生和街道居民纷纷从欢迎的队伍中跑出来,挥着彩旗,撒出纸花。北京市第五中学高中一年级“金日成班”的学生们,今天每个人胸前佩戴的缀有“金日成班”中、朝两种文字的班徽在闪闪发光。当金日成首相在周总理陪同下乘着敞篷车驶过他们的队伍时,大伙禁不住雀跃起来,异口同声地说:“我见到首相了!”“金日成班”是在1950年,正当美帝发动侵朝战争时诞生的,第一个获得光荣称号的班级的学生毕业以后,学校就把最优秀的班级命名为“金日成班”,现在已经传到第四届了。八年来,他们在金日成首相和朝鲜人民的关怀和鼓舞下,不断地茁壮成长起来。就在这个班的教室里,挂着金日成首相在1953年亲笔签名的信,他祝贺学生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绩。有着这样亲密的关系,当他们听到首相来京的消息,心里怎么会平静呢。为了向首相汇报成绩,致送礼物,年轻人煞费苦心。王麟、赵民伟和张家善这帮男孩子从来也不会做针线活,这会却不顾自己的手指好几次被针扎出了血,用一个礼拜的时间,精心地在一方缎子上刺绣了“中朝友谊万古长青”八个大字。全班还把勤工俭学中的产品——炒钢、耐火砖、石棉绒,还有学校奖给的全优红旗,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金日成首相。在装礼物的玻璃盒上他们这样写着:“党的总路线,是我们指路的明灯。您的光辉的名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北京第五女子中学高中三年级十九岁的女学生陈桂玲,昨晚听说要欢迎金日成首相,夜里就考虑怎样把这件喜事告诉给还没见过面的朝鲜女朋友李东玉,她决定要在信上把这件事写得详详细细的,让李东玉也分享她的光荣和欢乐。
陈桂玲是怎么“认识”李东玉的呢?原来,陈桂玲很早以前就盼望和朝鲜同志做朋友。今年暑假,她经过志愿军女医务人员车家营的介绍结识了李东玉。车家营的在中学念书的好朋友李东玉曾再三叮咛她回国后一定再给她介绍一位中国朋友,就这样,陈桂玲成了朝鲜姑娘李东玉的好朋友,最近李东玉来信说她已经高中毕业将要参加教育工作,她并且说,要是有一天她们三人能见面在一起该多好。信里还寄来了全家照片。陈桂玲说:欢迎志愿军亲人回国时我结识了这位朝鲜朋友,现在我又欢迎了敬爱的金日成首相,这是件多么大的喜事啊!来了,金日成首相和周恩来总理肩并肩地乘着敞篷汽车过来了,排在迎宾馆门前的学生们欢喜若狂,一个个挥舞着中朝两国国旗,高呼“欢迎金日成首相”的口号,有的学生敲锣击鼓,有的爬上楼顶燃放鞭炮。三十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组成的中央民族学院欢迎队伍里,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许多姑娘们跑出来,把一把一把的鲜花花瓣撒到金日成首相身上。来自延边的朝鲜族学生李洪范,向人们讲述金日成首相和朝鲜人民的优秀儿女参加中国抗日斗争的故事,他说:在反抗日本侵略的艰苦岁月里,朝鲜人民的优秀儿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援助中国革命。吉林省和龙县卧龙乡至今还埋葬着一位姓金的朝鲜姑娘,她是个共产党员,1932年被日本侵略者抓住了,她为了不让敌人得到一点抗日组织的秘密,用自己的嘴把自己的舌头和十个手指头咬断了。这位朝鲜烈士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是的,中朝人民的友谊,是战斗的兄弟的友谊,是用鲜血凝结起来的万世长青的友谊!
贵宾们乘坐的汽车满载着人群发自内心的欢呼驶进迎宾馆。欢乐声、歌声依然在空中荡漾:
“在这世界的东方………………
啊,北京——平壤
北京——平壤
两个地方一个理想
这个理想已是巨浪
汹涌奔流在东方”。
听,这是中朝人民心连心的声音,这是两国人民团结成一个力量的声音。(附图片)
朝鲜军事代表团团长金光侠大将(中)、朝鲜政府代表团团员、朴正爱(右)和彭德怀元帅(左)在敞篷车上。新华社记者 李学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