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阅读
  • 0回复

蒙古戈壁上的石油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26
第4版()
专栏:蒙古通讯

蒙古戈壁上的石油城
本报记者 彭逢烨
在从乌兰巴托到北京的国际列车上,我们和两位苏联同志坐在车厢的一个房间里,其中的一位,将和我们在同一个地方——东戈壁省的省会赛音三达下车。
当我们在电灯光照耀着的赛音三达车站下车的时候,天还没亮,东戈壁省会还在睡梦中。
离开火车站,汽车穿过静寂的街道,翻过一个小丘,不久就开上戈壁大道了。戈壁的路基平稳、结实,汽车开得很快,晨风吹来,清新极了。
远处,忽然出现了一团火光,逐渐地向我们靠近,那就是东白音石油矿。火光是石油矿的沼气,据说,沼气终年都在燃烧着。
来到了东白音(“白音”是蒙语,富足的意思)。戈壁滩上的石油城在晨曦照耀下闪闪发光。早班工人开始上班了,他们去替换晚班工人。孩子们背着书包,沿着马路向学校走去。
石油矿长巴尔吉尼雅木在他的办公室里接见了我们。他在向我们介绍石油矿的成长经过时,表示十分感谢苏联人民的帮助。他说,苏联人民在艰苦的戈壁上为蒙古建立了石油矿,又帮助培养了技术人才。去年,根据蒙、苏两国政府协定,把石油矿移交给蒙古后,在少数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新成长的蒙古石油工人,把这个矿厂管理起来了。去年下半年的生产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今年头三个季度的生产任务,也按期完成了104%。现在工人们展开了生产竞赛,纷纷提出条件,要超额完成11月份的指标。
汽车在戈壁上走了十多里,我们来到采油厂工地,一片广漠的土地上,分布着几百口油井,每个井上的抽油机不停地抽动着。原油被抽进贮油器里,再通过管道输向炼油厂去。采油厂的厂长罗布桑泽仁告诉我们,管道安装在地下,像无数条脉络,连接起来,有几百公里长。油井深度平均达八百公尺,如果出了故障,可以用机器检修。
1949年安装的第一口井也在这里。曾德道同志领我们参观的时候,指着脚下的沙粒说,这一带,是戈壁上最荒凉的地方,从来不长草,以前连骆驼也很少到这里来。现在,它却名副其实的成为戈壁上的“富源”了。
地下的石油矿是在1937年发现的。那时原油从地下浸透出来,牧民们曾把它拿去作燃料,以后,经过科学分析研究确定它是石油矿。
1947年,苏联专家们来到这里,在戈壁上搭起帐篷,开始钻探。春天,大风卷起飞沙,对面看不见人影。雨季,地上泥滑,行动非常不便。这些困难,并没有把人吓倒,终究在这里采油、炼油了。
今年,又新打了四个井。我们参观了一口新井,正在安装机器。铁塔高耸,蒙古工人、苏联专家和华侨工人们在一块操作着。
厂长说,在这里工作的两名华侨工人包金喜和索德布(蒙古族),是采油厂的先进工人,他们的先进事迹已经上了光荣榜。
这里有一个发电厂和三个炼油车间。电厂的发电量不仅满足了矿厂生产的需要,同时还供应东白音职工生活上的用电。
炼油厂把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和焦炭,其中,汽油的比重最大。根据到1960年的三年计划,这个矿的油产量将供应蒙古全国50%的用油量。现在,距离东白音不远,蒙古地质矿业部的一个石油勘探队,正在进行勘探工作。
炼油厂里马达轰鸣,烟筒上经常冒着白烟。我们看到新成长起来的蒙古石油工人们,在机器房里很熟练地管理着机器。
我们回到东白音的生活福利区时,已经向晚了。职工家属们在商店里进进出出,购买生活用品。我们在商店的文具柜前,看到了中国制的“英雄金笔”。前些时候,蒙古首都来过一批英雄笔,但很快就销售光了,这里的,是新来的。
石油矿还为职工们设备了医院、学校、俱乐部和托儿所,小孩们都能很好生活和学习,家属们可以没有任何牵挂的投到生产中去。
十年前,这个石油城的所在地,除了戈壁,便空无所有。现在,不仅已经有了矿厂、福利设备,还有二万多平方公尺面积的住宅。这些有暖气、水电等现代设备的建筑物,形成了几条整齐的大街。人们欢呼戈壁石油城的新生和成长,蒙古的地图上增加了一个有几千人口的戈壁城市。
在石油城的一座两层楼房里,我们到石油工人布尔亚家里做客。布尔亚小时候是个牧民,以后曾到煤矿做工,现在是炼油厂的先进工人。
布尔亚的家是一套两间,他的爱人在托儿所工作,小儿子在外屋温习功课。屋子里整齐、清洁,两张白铁床上铺着绒毯,对面的木柜上摆着台布和许多日用品,一面大镜放在柜台上端。他招待我们吃糖果、苹果,还喝了红茶。
谈到他家庭的情况时,他把大女儿的照片拿给我们看,是一个漂亮的年青姑娘,今年十五岁,七年级毕业后便送到苏联学习手工业技术去了,像片是从列宁格勒寄来的。
他说,他们夫妇两人收入一千多图格里克(蒙币),孩子们上学又是公费,生活很富裕。
我们谈得很融洽。他说,前些天从报上看到了美国对中国人民进行挑衅和中国人民为解放领土台湾进行斗争的消息,他和厂里的工人同志们,都表示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说,“中国人民的事业,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业。”
主人殷勤地招待我们,一会儿,又满斟蒙古白酒,要我们一同为中蒙人民的友谊干杯。一个多小时的谈话,充满了工人阶级的诚朴,洋溢着中蒙人民的兄弟情谊。
“东白音”,戈壁上的新城,祝福你日益繁荣!(附图片)
蒙古东白音炼油厂职工宿舍一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