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在绍溪侗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27
第3版()
专栏:

在绍溪侗乡
本报记者 李进挺 朱绍超
新晃侗族自治县今年生猪生产出现了奇迹,较去年翻了三番,到年底平均每户有猪二十二头多。在全国肉食情况还不是那么宽裕的时候,消息传来实在令人兴奋。我们决定到这个县去,研究一下它为什么发展得这样快,有那些经验可供其他地方参考。
到绍溪侗乡去
新晃是湖南省最西边的一个大山区,和贵州玉屏临界,是通往贵阳的交通要道。10月下旬,我们乘长途汽车从长沙出发,沿湘黔公路西行,当我们第三天驶入这个县的县境的时候,就不断碰着满载肥猪的卡车,向京广铁路沿线奔驰而去。这时正是收割晚稻的季节,稻穗像很厚的绒毯,把稻田盖得满满的,充满着一片丰收景象。同车的一位青年对我们说:养猪真算得过账,肉食多,收入大,一头猪一年还能积五十担精肥。他还告诉我们,全县有二十多万亩田、土,可是今年就养了七十五万头猪,平均一亩田、土有三头猪供给肥料。难怪这里中稻刚得到一个好收成,晚稻又丰收了。
在新晃县委会,我们请县委负责同志谈谈今年生猪大发展的经验。他们谦虚地说:没什么经验,只是去年我县有个绍溪农业社,平均每户养二十二点九头猪,被中央农业部评为全国第一,并且登了报。这件事给我们这里的许多社启发很大,它们认为绍溪社和其他三百多个社的条件差不多,这个社能大发展,为什么其他社不能大发展呢?绍溪社成了这里的养猪红旗,许多过去没有养猪的社,都学绍溪的榜样养起猪来。
现在,绍溪是扶罗人民公社的一个大队。它年底平均每户就有七十头,很可能还是全国发展生猪生产的一面红旗。要研究这个县高速度地发展生猪生产的经验,就不如解剖绍溪这只麻雀。因此我们决定到绍溪去取经。
绍溪在县城南面,距县城一百零五里,是一个美丽的小山寨,四面青山环绕。一股清彻的溪流从村寨中央流过,冲动一座加工厂的水轮,发出轰轰的响声。侗族的“能工巧匠”不用一个铁钉修建的三层房子,在苍松丛中,显得特别精致。屋前屋后,栽培着菊花、芍药、芙蓉,一般人总以为养猪多了,环境卫生一定搞不好,脏。可是在这里,却完全看不出是平均每户就要养七十多头猪的地方。“猪都关进了畜牧场”。带领我们参观的,这个大队的副队长吴先维对我们说。
自繁自养自种饲料
离开村寨两、三里,走进一个山冲,这里是五万头猪舍的基建工地,一座座粉刷得雪白的木房,被大片、大片的蔬菜地包围着,许多侗族姑娘正在摘菜。吴先维笑着说:房子是畜牧场的,青菜全是饲料,绍溪养猪历来不用一粒稻谷。现在,他们采用间种、套种、混种等四季常青的办法种青饲料,不采野菜了。另外种红薯、包谷、萝卜作为精料。公社化以后,大家都把自留地交给社,由畜牧场组织专业队耕种,目前种了二百三十亩,一般亩产二十万斤左右,最高的亩产四十六万多斤,一亩地生产的饲料,一年能喂二十——四十头猪。
我们第一个走进的畜牧场是专养母猪的。场院十分宽敞。打扫得很干净,闻不见丝毫臭气,也听不到猪的叫声。猪舍还在陆续兴建中,现在已喂二百多头,将来可收几千头。侗族人非常重视养母猪,他们叫母猪场为“养猪的重工业”工厂。送进场的母猪都经过严格挑选,个个健壮,生下的仔都是“小胖子”。他们真正做到了自繁、自养、自改良。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专门喂肥猪、喂架子猪、喂仔猪的几个畜牧场。每个畜牧场就像工厂的一个车间,场内一天要打扫四次,一星期要进行一至三次栏内消毒。据说,即便在夏天这里也是没有臭气的。走进“猪食堂”,饲养员们一部分正忙着切菜,另一部分正在煮潲,他们还为仔猪开了“小灶伙食”。小猪吃的要烂、肥猪要干、架子猪和母猪要求一样,不干不汤,每个畜牧场都有专门喂猪的人,她(他)们能掌握各种猪的口胃和脾气,把猪喂得很肥。
大批妇女养猪能手
我们在绍溪共住了四天,学到了不少东西。感到他们在猪源和饲料等方面抓得很突出。这是两年来它们高速度地发展生猪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值得其他地区学习的。但是,使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当地培养出了一大批养猪的积极分子,特别是一批中年以上的会饲养母猪的妇女。她们对选种、配种、治病等样样都会。母猪产仔后,她们要给每头母猪喂一个月甜酒,保证体壮奶足。五十二岁的徐银秀,就是这批饲养母猪能手当中的一个。她的经历很能说明侗族妇女为什么特别会饲养母猪这个“问题”。
我们到她家去的时候,她正在喂猪,数了一下,足足有二十头。今年,她喂了三头母猪,已下了三十个猪仔。公社化后,她把自己的猪全部折价交给公社,自己也成了专职饲养员了。等畜牧场建好,她就全家搬去安家落户,专门喂养母猪。她告诉我们,自从十七岁出嫁以来,由于家穷,每年都要给富农仔猪,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已把她锻炼成为饲养母猪的“专家”了。绍溪像她这样的妇女有几十个,大部分已进畜牧场当了专业饲养员。这是当地发展生猪生产的一支宝贵的力量,是建立养猪“重工业”工厂的骨干“工人”。
绍溪在今年上半年先后建立了四个小型畜牧场,培养出一百零六个饲养员,其中有一百名是妇女。这批年轻人努力向有经验的养猪专家像徐银秀那样的妇女学习,经过半年多的锻炼,已经有六十多人学会了饲养员、配种员和兽医的工作,真正做到了“三员合一”。我们和她(他)们当中的好些人交谈中,随时都能感触到这批青年的志气,许多人把饲养员这件工作,当作自己终身的事业。
坚定不移的女饲养员
姜菊昭是畜牧场里最早的一个饲养员,也是一个自始至终坚持这项工作的青年。她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现在是绍溪乡的乡人民代表。去年12月开始建立畜牧场,党支部号召青年人去当饲养员,大力发展集体养猪事业。当时一般青年人认为养猪工作又脏又累没有前途,别人也笑话。一些年老人也说:喂猪起早摸黑,工作太累人。可是姜菊昭第一个响应党支部的号召,同两个女青年到第一饲养场当饲养员。她们每天到两、三里路外去挑柴、采菜。工作真是紧张。过不几天,那两个女青年就回家不干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坚持喂二十四头母猪和十六头小猪。后来,又来过四个饲养员,但是,都没坚持到三天就回去了。这时候,家里人也对姜菊昭说:“这个来,那个跑,你还是回来好了。”她没有被家里人说动,一个人照常挑水、打柴、采菜、喂猪,还照顾一头母猪平安地生下八个猪仔。她的模范行为感动了许多年轻人,在党、团支部教育下,当饲养员的人慢慢多起来了。一些老年人也不说话了。今年,当地第一次推行双配、复配、血配和人工催情等先进的配种方法,她又是第一个打破妇女配种,要被人笑话的老常规,带头给母猪配种。她还努力学习兽医,成绩也不错。今年春天,全乡人怀着无限的敬意,把这位可爱的姑娘选上了乡的人民代表。(附图片)
正在兴建的畜牧场 (新华社湖南分社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