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阅读
  • 0回复

庆阳县群众的雕塑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27
第7版()
专栏:

庆阳县群众的雕塑艺术
庆阳县文教局局长 白纪才
庆阳县是甘肃省陇东一个半山半塬的老解放区,5月间县委号召全县人民:能写的写,能唱的唱,能画的画,能刻的刻,大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为了把农村装饰的丰富多彩,美化农村,掀起了雕塑、雕刻、浮雕群众运动,至10月统计已搞成四千二百九十座。
在汽车站上的雕塑是“人民公社好”,在庆阳师范门前的雕塑是
“工农联盟”,在工地上的雕塑是英雄模范人物,在农村的雕塑是庆丰收。这些美丽的浮雕就变成了群众欣赏的场所。
为什么在群众中能够搞起浮雕活动?一方面雕塑本身就是美观的艺术品。实现了公社化后,生产关系又起了新的变化,群众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提高,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要求提高。如北干渠民工反映:不仅要水利化,还要绿化、美化、香化。因此,浮雕就成了他们最理想最喜爱最欣赏的东西了。而且雕塑在甘肃有悠久的传统。过去人们利用它美化村庄,美化房间,在自己门口搞浮雕或雕塑“虎”、“狮”装饰自己的环境。这种传统今天被利用来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浪漫主义气概。另一方面也有有利条件:一、董志塬号称黄土高塬,土质坚硬精细,雕刻能够经得起风吹雨淋,经久耐时;二、刻用工具简便,多用镢头、铁锨、铁刀、铁铲,都是农民常用的农具;三、可以不占用整天时间,借休息就可进行;四、结合实际,就地取材,有啥刻啥,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拘束。
雕塑虽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条件,但对面向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还是很不够的。修筑北干渠道中,在休息时民工王毓忠借用土质细,出土方便就刻了一幅浮雕。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在万人民工的渠道上就形成了雕刻雕塑活动。大大的提高了工效。这样就引起了领导上的注意。8月县文化会议上又进行具体讨论,计划今年搞浮雕六千个,雕塑一千二百座的指标。各公社又作了安排,董志公社七十岁徐天堂十五天中就雕刻了四座浮雕。十二岁张学敏塑成“小?岗山”的全套浮雕。社员们说:雕塑是过去地主、富农家中的东西,现在我们自己也有了,不是毛主席来领导那有这么一回事。
新的事物出现,发展起来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好多工作上和思想上的阻力。如有人说:“生产这么忙,那有时间搞它”、“农民土里土气怎能搞雕塑”。后来经过了讨论,对着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斗争。在党的领导下,雕塑活动仍然得到了开展,受到了群众的喜爱。
社员白天生产,利用夜晚雕塑。为了更大的普及,就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徐天堂老艺人带了三个徒弟。做到三结合,即专业和业余相结合,城镇和乡村相结合,学校和公社相结合,坚持做什么搞什么,到那里搞在那里的原则。现在有三百人基本能够自己搞了。西峰公社计划三个步骤:首一步是组织大家学习基本知识,讨论研究,请老艺人讲操作基本方法;二步是由自己体验创作,先做成小样子,大家研究修改;三步按照样子临摹,边学习边创作。
雕刻、雕塑都是贯彻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有力武器。在庆阳县的雕塑创作运动中已经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