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阅读
  • 0回复

“三化”和“一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1-27
第8版()
专栏:

“三化”和“一化”
仲夏
在一个县委会议上,我听到这样一个事例:有个村成立了食堂,但这食堂距离住户太远,群众感到很不方便,希望改变一下这种情况。这村的干部立即研究群众的意见,根据可能把食堂分开设在住户较集中的地方,于是人人称便,都说公社好。谈到领导经验时,这村的干部说,“这也没什么妙法,就是多听老百姓反映。”
“多听反映”,说起来是件很平常的事,实质上却是有关公社巩固的大事。当然,倾听群众意见,不过是民主作风的一个方面,真正要做到管理民主化,还要做许多方面的努力,而这件小事也说明实现民主管理对于巩固公社是多么重要。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是大跃进中农村生活发生的新变化,为了实现跃进指标,为了建设美好的生活,农民们要求自己的队伍是一个有强大战斗力的集体,于是“三化”就“应运而生”。
“三化”是群众要求的体现,是农民群众在新形势下的新创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三化”的优越性,看到了向称散漫的农民在“三化”后所发挥的巨大战斗力,班排连营,阵容整齐,党委指到哪里,群众干到哪里,工农业战线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某种意义上说,和“三化”是不可分的。
“三化”本身是个矛盾统一体,是民主与集中的结合。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发扬民主,有事不和群众商量,甚至假借军事化之名,行强迫命令之实,那“三化”就有可能向另一面转化,由群众的要求变成群众讨厌甚至惧怕的东西。因此,“三化”必须加“一化”——民主化,才能真正达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完成建设任务的目的。
“三化”在广大农村已经成为领导组织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普遍形式,许多领导干部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为什么要再加“一化”?有些人还不大想得清楚。如有人说,公社化后,一切听社指挥,吃饭干活,指哪干哪,比以前好领导多了。
确实是这样,实现公社化后,农民对党的领导更加信赖了,他们向往社会主义,把一切都交给社会主义。正是因为这样,领导者就更加有责任多听他们的意见,关怀他们的一切。应该这样说,群众越是听领导的话,领导者就越要多听群众的话!
也有人说,任务这样紧,公社又这样大,谁还顾得上那许多?其实,任务紧,摊子大,更加需要管理民主化,只有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难找出办法。事实上有很多看去十分艰巨的任务,一经发动群众讨论,就有了办法。应该这样说,公社越大,集体化程度越高,任务越繁重,就越需要充分发扬民主,依靠大家。
管理民主化,不仅只是一个领导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领导人员的思想观点问题,没有群众观点的人,就谈不上什么民主作风。只行“三化”,不谈管理民主化,也就难保不犯命令主义。从这个意义上看,说管理民主化是“三化”的灵魂,也不为过分。
公社的出现,改变了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他们在这个激变里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他们把希望和梦想寄托在公社里,他们把公社当成自己的家,一切听从当家人的指挥,因此每一个当家人就更要体贴群众,并且倾听群众的意见!
饱受封建剥削和小农经济之苦的我国农民,只有今天才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意气风发,热情高涨,我们应当百倍珍视农民的热情,尊重他们当家作主的权利,当好人民这个大“家”,让人人心情舒畅,个个生活愉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