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让青春在边疆发射光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02
第6版()
专栏:

让青春在边疆发射光芒
本报记者 赵奇 格来
有些人一听到“边疆”,就联想到冰雪、风沙,想到浩瀚的沙漠和骆驼群,似乎十分荒凉可怕。他们不了解,现在的边疆,却已经充满了崭新的涵义,它是勇敢、勤劳、光荣的象征。在边疆,到处是规模宏伟的建设,到处是沸腾的生活。近两三年来,已有成千成万的优秀青年男女,热情地响应了党的号召,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奔向祖国边疆“向荒山取宝,要草原献粮”,立志要和各少数民族人民并肩向大自然开战,把边疆变成祖国幸福美丽的花园。
怎样来介绍边疆建设者的沸腾生活啊?也许你很难想像得到;雪山下面,一个晚上就出现了探矿者的帐篷村。伐木队开进遮天的原始森林,惊走了伏居千年的野兽。从来没有一座房屋的辽阔草原,像奇迹似的突然出现了新的城镇。去年还是没有人烟的荒野,今年就开出良田千万亩。拔海四千公尺左右的高寒地带,长出了各种各样的作物和蔬菜。公路代替了古驿道,汽车队的喇叭在山谷里欢鸣。前来参加第二次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的边疆代表们,个个都是那么神采奕奕地谈起建设边疆的动人情景。上海姑娘王淑兰一踏进柴达木盆地,就被遍地飘着的小红旗吸引住了,她发现钻探石油的井架越来越多,夜里,一处处的帐篷群里燃起了灯火。她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个多么好的地方!我来到了祖国的聚宝盆。”王淑兰是盆地冷湖邮电局的封发员,最使这个青年人感动的,是盆地建设者们忘我的劳动精神。她看到石油工人日夜守候在油井旁边,浑身上下结满了冰凌。她看到邮电局长、党支部书记梁志刚经常自己背着邮包到外面送信,局长怕青年人着了凉,把活动房子让给青年们住,自己睡进透顶的蒙古包,一夜风雪,睡的被子铺满了一层厚雪。她看到盆地的人们互相传送石油喜报的狂欢情景,连邮电局也经常有石油工人们来报喜。“在这里,觉得计较个人得失是多么可耻,人人都在为着共同的理想啊!”王淑兰说,“我越来越懂得,人活着不光是为了吃和穿,是要怎样生活得更有意义。”姑娘变得坚强了,在工作中,那怕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天气,夜里邮车一到,就去帮着卸邮包,让驾驶员和押运员到帐篷烤火。她跑出七十到一百公里以外,到野外队的帐篷和沿公路的道班房去开展流动业务,还乘举行千人集会和电影晚会的机会,到台上向职工们宣传订阅报刊的意义。有一天晚上,她在两个小时内就收订了三百多份报刊。现在这里的发行密度,达到每一个人订了两份杂志,平均一个多人就订了一份报纸。王淑兰说:“这里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是我们都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我们都是盆地的第一批开采人!”
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青年,就是怀着这样深切的感情,爱上了自己用汗珠灌溉过的土地,决心在新的家乡生根开花。由四百四十九个河南青年组成的垦荒队,在青海建立了察汉乌苏青年集体农庄。这个农庄只有三年历史,垦荒队刚来的那年,荒野一片,他们的吃穿全由国家负担。去年,做到了自给。但是今年,一下就收了粮食一百二十五万斤。农庄的周围,遍地是宝,他们找到了铜、铁、锌、铅和水晶,建立了冶炼、人造纤维、制糖、皮革、被服、修配、食品加工等八个工厂,他们还正在筹建“共青城”。青年们把在河南家乡的爸爸妈妈接来了,把弟弟妹妹接来了,五十多对青年男女在一天同时举行了婚礼,农庄出现了几十个胖娃娃,其中有一个名字叫做“魏边疆”。这个孩子的爸爸魏富申,是农庄的党总支书记、1956年开荒运动的一等劳动模范。魏富申小时候在河南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处逃荒讨饭,父亲活活饿死了,哥哥被国民党反动派拉壮丁拉走,一家人东离西散。直到解放后,魏富申才和母亲、弟弟见了面。魏富申说:“想过去,看今天,只要党有号召,我怎能干得不坚决!”1956年,魏富申和他的爱人首先到区里报名,响应党提出的到边疆去的号召。现在,魏富申的一家又在青海团聚了。
朱德副主席号召青年们到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去,加速祖国边疆的建设,在那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中大显身手。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在边疆建设中,发出了光和热。有些人,一开始还没有完全明白支援边疆建设的意义,但是当他们踏上了边疆的土地,心情变了,真是一个劲儿的希望马上就把边疆的面貌改变过来。今年2月才到包钢的青年电焊工人王凤昌,看到内蒙古的木轱辘大车太笨,便向党支部书记说:“如果把这种大车改装一下,那该多好。”支部书记说:“我们在这里办工厂,就是为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了钢铁,什么事都好办了!”王凤昌第一次懂得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工业的意义,他想,包钢需要加快建设,自己能够更多地做些什么呢?就是这个从来没有制造过机械的安装工人,和青年伙伴一起,在技术革新运动中日夜苦战,在老工人的帮助下,连创奇迹,他们制造出手搬式磨床、乙炔发生器、自动缩口机、自动化滚床和其他八台自动化机械,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展的速度。王凤昌说:“在这里工作的人,谁不觉得幸福,你看,新的厂房都是从沙滩里冒出来的。几个月前,大伙还在那里打地老鼠,现在大烟囱都竖起来了。”
让我们再介绍一个“红在西藏、专在西藏”的共产党员吧!他就是日喀则农场的青年技术员谭昌华。他经常参加开荒生产、饲养牲畜、培植高原上没有的新品种农作物,他学会了藏语,时常背着行李,到农村、牧场学习藏族人民的生产经验,研究西藏土壤和气候的变化。谭昌华所在的农场,几年来已试种成功了三百多种青稞、小麦和蔬菜。当他看到西藏大部分农区每年只种一季作物,许多牧区冬季缺草的时候,就开始了苦心钻研,进行大胆的试验,今年,他在一亩试验田里,试种成功了一季连作、一季两收的青稞和“雪沙”牧草。许多藏民经常到他的试验田来参观,向他献洁白的哈达表示祝贺。
党所教养出来的新一代,在边疆建设中表现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他们毫不保留地献出了珍贵的青春,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在大风雪的季节里,一支伐木队带着山斧、大锯和劈山的炸药,开进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山。一个狂风吼啸的黑夜,伐木工地突然起了大火,霎时整个工地成了一片火海,火舌卷进了工棚,炸药雷鸣般地爆炸着,眼看木材就要烧坏了,在新疆参加建设近十年的年青的共产党员李三禄,身上也冒起火星,但他一想到祖国的建设,想到新疆的基建工程正迫切地等待着木料,他就毫不犹豫地跳进大火里,一次又一次地抢救木料和被困在火圈的工人。这时,李三禄的手上、腿上已被火烧得鲜血直流,使他痛得直不起腰来,但他一发现火圈里还有几箱炸药,就猛地伸起腰来,又冲进火海,接连搬出了几箱,直到最后一次他从数十丈高的烈火中冲出来时,就在一声巨响中昏过去了,当救护人员发现时,李三禄已冻僵在雪地上,他两手还抱着箱子,嘴里不断地喊着:“木料!”“木料!”
年轻人在边疆建设中,受到了最好的锻炼,从上海到宁夏参加建设的青年陈乃瑜,他在泾源县参加兴修水利时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陈乃瑜到了泾源县后,听说这里有上百万亩的土地遭受干旱,看到中共泾源县委书记马思执亲自攀登大山寻找引水线路,于是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要求做水利工作,他的这种正当要求,得到了党的支持,他很快就学会了一些水利和勘测的技术。在征服老龙潭的战斗中,他和突击队的青年们面对着龙潭峡谷的峭壁宣誓:“为了给百万亩土地解渴,为了祖国边疆的建设事业,我们排除万难,一定能引水上山。”这个工程十分艰险,老龙潭峡谷的峭峰高耸云霄,过去曾有人想探出一条引水的砭道而跌死在峭峰下面。为了探出砭道,陈乃瑜和他的伙伴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岩上蹓到峭壁,吊在空中勘测,终于测出了砭道。
这几个优秀的青年人,都出席了第二次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在建设边疆的光荣、壮丽的事业中,他们的青春放出了灿烂的光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