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炼铜工业中的群众路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07
第5版()
专栏:

炼铜工业中的群众路线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马继孔
在云南,“土洋并举”的方针和大规模的群众炼铜运动,赋予了古老矿山以无限的青春活力,使停顿、沉睡了数十年的铜矿,以跃进的姿态,为国家贡献力量。这个大规模的群众炼铜运动,是在今年9月北戴河会议中央发出指示后开始的,经过10月和11月两次高产周,部分铜矿已初步过了土法炼铜技术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云南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据初步勘探,可拿到几百万吨的金属矿量,说明炼铜的事业是很有前途的。远在二百多年以前,云南就有了土法炼铜的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土法炼铜的经验,兼之燃料资源较丰富,为大规模炼铜准备了较好的条件。但是,由于铜矿大多在深山老箐之中,交通运输不便;铜矿矿脉又大多是层状矿(矿脉窄),必须具有打硐开采的通风、排水设备;加之铜矿比铁矿品位低的多,又多是网状矿、沙石岩,又需碎矿选矿,需要的设备和劳力均较大。这些复杂的条件,造成了大规模炼铜的许多困难。
解放前,云南炼铜已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解放后,主要进行了铜矿的地质勘探工作,并着手进行了一些基本建设,但一直未把生产抓起来。过去,也曾考虑到用土法炼铜,但是,并未实现。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当时社会改革未完成,在合作化前发动群众大搞有困难;更重要的是由于存在着“重洋轻土”的思想,怕采取土办法破坏矿体,耽心回收率低,浪费资源。因此,八、九年来,一直处于静止地勘探、化验、分析、设计和基建之中,因而,凡是准备大搞“大洋”企业的地方,连一斤铜也未拿出。
大跃进以来,全民办工业的浪潮打破了炼铜工业的沉默。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了“土洋并举”的方针,以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铜、铝工业的指示,为大规模炼铜提出了一条广阔的道路。至此,我们坚决采取了以土为主、半土半洋、由土到洋、土洋结合的办法,并且根据云南的具体情况,把铜列为“副帅”,提出了“钢铜并举”的口号。在实践中,“土洋并举”的方针,显示出巨大的力量。铜矿的采选,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采选不当,最易造成冶炼的极大困难,甚至炼不出铜来。因此,土洋并举、由土到洋的焦点集中于采、选两关。克服这一困难的过程,即由“小土群”到“小洋群”一直过渡到洋办法的过程。最初,一般采用了土机械来采选矿代替手工操作,继而加上一些“洋尾巴”,即装备一定的鼓风、动力等等,向半土半洋过渡。目前有些地区已开始搞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如在采矿和运输方面采用脚踏吊锤打眼机、木轨木矿车、木质土卷扬机、土索道等;选矿方面,采用水力、畜力的碾、磨、锤碓,以及木质球磨机等碎矿设备;都使效率成倍地提高。像墨江蚌坪铜矿选矿工地上采用了九种土机械化选矿工具后,比手选效率提高四、五倍,并使矿石品位由0.4%—1%提高到10%左右。正是采取了这些由土到洋、土洋并举的办法,冲破了由于采选困难因而裹足不前的局面,在全省掀起了全民炼铜的高潮。
“土洋并举”的方针,体现了办工业的群众路线。执行这个方针的过程,就是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的过程。没有广大群众的动手动脚,就不可能在短期获得大量的铜,也就不可能迅速出现节约劳力、效率高的“大洋”企业。而全民搞铜,主要又是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没有为数众多的农民,就谈不上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因此,根本问题在于依靠和发动农民。政治上的充分动员,向农民讲明炼铜对于国家、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关系,讲清是我省责无旁贷的支援全国的重要意义,从而鼓舞农民群众的高涨政治热情,在发动群众炼铜当中,占有首要的地位。云南的铜矿大多处于高原上的高原中,山高箐深,气候寒冷,供应不便,但是,百万民工斗志始终不衰,主要是群众认识到炼铜与其切身利益的关系。但是,炼铜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陌生的,甚至于连冰铜、粗铜是什么样都不认识,更谈不上选矿、冶炼了。而迅速炼出铜来,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农民的要求。凡是炼出铜来的地方,群众政治热情高。凡是久久不能出铜的地方,群众情绪就受影响。因此,在群众有了政治发动的基础上,迅速引导农民群众突破技术关,就带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此情况下,我们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发动群众突破技术关,这样就使群众性的炼铜运动深入了一大步,也使炼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时,从我省具体情况出发,运用了“三边”“三结合”的方法,帮助农民群众较快地掌握了技术。我省虽有土法炼铜的经验,但老工人已寥寥无几,而解放后铜矿基地又大多是先有地质勘探,后有基本建设,再有冶炼生产。但是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不容许按着勘探、基建、生产的程序办事,因此,就采取了“三边”——边勘探、边基建、边生产的方法。地质勘探队伍,在打硐勘探的基础上,利用其动力等设备,指导冶炼、选矿、化验。基本建设单位,则采取一边以基建为主,一边挤出部分基建所用的动力和机械进行采掘和冶炼,采取土法手选,进行土法炼铜,作到基建生产双跃进。同时,在基建、勘探部门,都积极提倡和大量培养多面手。这种打破按部就班的三边作法,在炼铜上起了显著作用。云南金沙江、易门、文江等铜矿,都是采取这种办法,拿到了大量的铜,同时,也把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群众,为洋法炼铜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整个突破技术关的过程中,“三结合”的办法,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群众路线的方法,即:干部、技术人员、群众相结合,新老相结合,政治与技术相结合。同时,强调了干部带头学技术,突破技术关。很多地区都建立了书记炉、试验炉,形成了人人学技术、人人教技术的热潮。在这种群众性学习技术的运动中,有不少群众掌握炉前、配料、选矿等较为复杂的技术,使新炉出了铜,不正常的老炉转为正常。实践证明:掌握炼铜技术,既不神秘,也不简单。只要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采取“三边”“三结合”,放手让群众学习、掌握,并在技术工种上固定工人,技术关是可以迅速突破的。当技术关初步突破后,必须随着由土到洋的发展,注意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不断地引导群众进一步掌握和学习技术。目前,我们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大力发展铜的生产,是云南人民对国家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我们准备利用地质勘探和基本建设队伍的力量,边勘探、边采矿、边冶炼,有步骤地进行技术装备:凡是能进行手选的富矿,就首先装备冶炼,凡是不易手选的,如沙岩、网状矿,就要首先装备选矿,搞半机械化,以提高效率,并大量节约劳动力。从发展来看,将要由“小土群”向“小洋群”过渡,并争取搞部分“大洋群”;由土机械到半土半洋,再到洋。由于在装备上比炼铁困难得多,特别是采、选方面,我们主要的是依靠自力更生,装备土的、半土半洋的设备。明年我省计划生产几万吨铜,而每炼一吨铜,大体上需要装备两吨重以上的采选炼和运输机械设备能力,这样,全省明年需要装备十几万吨的机械设备才行。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除继续发动群众大搞“小土群”以外,根据“土洋并举”的方针,准备争取建设一些“中洋群”以至“大洋群”。我们相信,在中央的领导下,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并在各地支援下,只要我们坚持依靠和发动群众,继续贯彻炼铜战线上的群众路线,这些困难是有可能解决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