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白雪深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07
第5版()
专栏:

白雪深处
本报记者 陈勇进
白云在飘动着。
当人们仰望那长空里飘动着的白云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想到在白云深处还有人在紧张地劳动。如果有的话,人们也爱从神话上来理解它。在云南,这种现象是不少见的。
这天,我们从昆明坐车一直往北走,也不知爬过多少高山,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块,到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就置身于茫茫的云海之上了。在这里,工厂的机器在转动着,汽车在鸣叫奔驰,炼铜的炉火在熊熊的燃烧。在这里,还不时听到锣鼓的喧闹声和炼铜工人快乐的歌声。不仅在大平原上,在云端同样可以听到祖国前进的脚步声。
到这个山区的第二天上午,党委书记荆克洲同志就领我们看炼铜。他领我们离开了马路往一条难行的小道上爬。大约爬了半个钟头的时间,就到达那片浓烟冲天的土炉旁。荆克洲看着紧张炼铜的工人说:“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是小土群,山半腰是小洋群,那边的大山上是大洋群。”
此刻,从那边的小土炉群里,传出了呼?呼?的拉风箱的声音。这些小土炉,有的是用泥土造成的,有不少是用炉碴造成的。这是工人们的创造,如果用砖用石垒,不仅砖烧不出来,它的造价会高得很。这样的小土炉,如果矿石好一天能出一百多公斤。眼前我们看的就是个好的土炉。两个老工人正在乐滋滋地谈些什么,有时用手摸摸那沉重的铜块,敲敲,听听那金属的声音。荆克洲说:这些人不叫他们劳动,他们硬是跑来了。其实这些人所以那样高兴,正是因为他为社会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强烈的鼓风机的响声把我们引到半山腰马路边上来。这里的炼炉,是小洋炉的阵地。所谓小洋炉就是土炉加鼓风机。这么短的时间,要生产这么多的铜,用什么办法呢?没有鼓风机就不能保证炉子的正常生产,他们采取自己武装自己的办法生产鼓风机。当修机厂的工人们听说要生产更多铜的时候,他们白天造型,晚上造机器,从过去一个星期生产一台,提高到一天生产三台,不仅这样快,而且质量好。
我们在一个六十吨炉旁停下来。那个约五十岁的老炉长正在指挥生产,一时他并没有理睬外来的参观者,只是紧张地跑到两丈多高的喷着烈焰的炉顶上,看了看炉内的矿石,然后又打开风嘴,看了看炉火的温度,才放心地走近来向我们招手说:“现在我们这个炉生产正常了,一天能出两吨铜。”老炉长黄朝相满意地笑了笑。他说:“我们这个六十吨的炉子有五十个工人,而炼过铜的却只有两个。”这个大炉子刚开炉时,矿石加到七百斤炉子很正常,后来他们老想高产,一下加到九百斤,第二天早晨,炉子坏了,以后,他每天上班前就对工人讲怎样操作,操作的时候他亲手教新工人。老黄嘴里整天价念道着:国家需要铜,我们要加紧学习,不懂就问。老黄为了叫这些新工人快着掌握炼铜技术,总是不停脚地从炉上跑到炉下,又从炉下跑到炉上。
那些天,老黄虽然那样紧张,但他心中真像开花般的高兴。因为他是一个老工人,多少年来,他做梦也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炼铜,他从来没觉得社会上像今天这样地需要他。对于他来说,看不到出铜真像挨饿一样难受。从1952年他就参加了炼铜的基本建设工作。那时,他听不少干部讲,将来这里要建立多么大的工厂,工厂又是怎样地现代化,不仅工厂现代化,铁路还要通到这里来。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几年过去了,他们还在进行基本建设,天天打矿洞。自从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后,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由小土群,上升到小洋群,基本建设——大洋群的速度也比过去更快了。他们还为国家炼出那么多的铜,炼出那么多的人来,这对未来的大规模生产该有多么大的用处啊!
老远老远就看见山那边更高的山峰上树立的铁架,铁架上红旗飘扬,它有时被浓厚的白云笼罩着,当白云飞走的时候,它那雄伟的身躯骄傲地插入空中,这就是“大洋群”建设工地的竖井工程。谁能不为那竖井工程而振奋呢?可是当这么大的工程开始的时候,这里仅有一些土簸箕,仅有一些洋镐,开工不开工呢?一个叫周鹏林的技术员说:
“这么大的竖井工程,没有卷扬机怎么进行,没有压风机、没有钻眼机又怎么进行,要这样开工,不是开玩笑吗?”
“机器是人造的,奇迹也是人造的。”工人们说。
“你们干吧,出了事故我不负责。”
“你不负责我们负责,基本建设也要跃进,我们不能再等下去。”
这里的工人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凭着那些土家什干起来了。结果他们一天干到十一公尺,后来卷扬机来了,压风机来了,也才干到十二公尺。在竖井下的矿洞里,虽然坡度大,出水多,没有轻便铁道,工人们却创造了全国的日进纪录。而这种先进纪录也是因为先进思想战胜落后思想才出现的。开始打矿洞时,每月计划只有五十公尺,工人们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大跃进哩,每月只订五十公尺的计划,太不像话,至少要订一百公尺。”
“书本里规定每月进度最多只能达到七十公尺。”技术员杨佐荣说。
“书本上有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大企业,书是人写的,我们只知道力争上游、多快好省,书本子上写的也不全对。”工人们质问杨佐荣。
“咱们全国的挖洞月进度就没有一百公尺的。”
后来工人们开会研究的结果,指标订的不是一百公尺,而是一百七十公尺。杨佐荣又说:
“多快好省我不反对,但要有科学根据。你们看,一排炮只能进一公尺,一天放三次炮,只能进三公尺,一月顶多进九十公尺。你们订一百七十公尺的计划可能吗?”
“好吧,我们干,你瞧吧!”工人这样回答杨佐荣。
这里的职工决心来个生产基建双跃进,那时,洞子里的炮声刚刚响罢,运石的工人就冒着浓烟推着车子进去了。这时候,领导人通常用命令叫工人进行休息吃饭。他们的月进度不是一百七十公尺,而是二百三十公尺。在这样生动的事实面前,杨佐荣说:
“我思想上落后,只是迷信书本,看不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今后我要好好地向工人同志学习。”
这里工业建设的步步高的曲子,就这样地在白云深处演奏着。(附图片)
任之玉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