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海港养鱼是发展水产事业的新方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07
第7版()
专栏:

海港养鱼是发展水产事业的新方向
刘向文
海港养鱼是一项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事业。它比淡水养鱼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比捕捞生产稳定,养殖的东西可以多种多样,生产成本又低,还可以按照需要随时捞取,调剂市场供应。
这项事业已引起沿海各地的重视。广东省最近提出水产养殖要以海港养鱼为元帅;河北省今冬也在大搞海港养鱼的基本建设工作,准备开辟数十万亩的海港养鱼基地。
海港养鱼在我国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广东渔民把它叫做“鱼塭”,福建叫“海埭”,北方各省渔民习惯称为“港养”。我国人民早就知道利用沿海的中小型港湾、港?,进行人工筑堤设闸来养鱼;或者是在海、淡水交接地带的荒滩洼地,开沟围地,筑堤设闸,积蓄海水,利用潮汐纳进鱼苗进行人工管理养殖。但由于水面较大,往往跨有几个区乡,在过去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国以广东的海丰、宝安、雷东等县的海港养鱼最发达,以河北的老新港为最有名,山东、辽宁、福建也有少数地区在进行。海港养鱼可以利用鱼类洄游到近海产卵的习性,就着海潮的涨落,自然地向养殖场所纳水纳苗。同时海、淡水交接地带饲料丰富,所以设备既简单,花费劳动力不多,收效又快。许多深海的名贵鱼虾,都可以兼收并蓄,放养一年半载即可成长肥大,以供随时取用。
化野生为家养,以养畜代捕猎,是人类对大自然生长的动植物能够充分利用的一个规律。在海洋水产品的生产上,这个规律却长期被忽视。一般学者专家都一直强调海洋渔业是一种采掘性的生产,认为海洋浩大无边,水产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其自生自长加以捕捞就可以了,不必浪费人力饲养。但是海洋鱼类的洄游常受大自然的风力、潮流、气温的影响而变化多端,因此把海洋渔业比作采掘工业是不完全恰当的。而海港养鱼,却能够在人力控制的条件下大量生产,不像捕捞生产的丰歉难于稳定。
发展海港养鱼还具有比淡水养鱼更有利的条件,首先是水源充足,潮汐涨落保证了海水的流动与新鲜,不会像淡水养鱼常因天旱发生水源不足的困难,或需要人力经常补充新水,才能把鱼养好。其次是饲料丰富,海港养鱼地处淡咸水交界地区,大小江河夹带的大量天然饲料,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鱼虾类食用的需要。如果要实行密养多喂,沿海大量野生的低值贝藻类产品也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不像淡水养鱼那样,要供应大量的饲料,消耗很多的劳动力。同时,海港养鱼,苗种来源充足,鮻鱼、鲻鱼和各种虾蟹类的苗种到处都是,均可就地取材加以饲养。河北省今年纳入的鮻鱼苗,不仅能满足本省需要,还能供应内蒙古等地要求。而淡水养鱼的发展必须掌握为数极多的苗种,不论天然采补或是人工孵化,都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有些人认为海港养鱼的基建工程大,费力多,不合算。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广东防城县企沙镇建设一个八千亩左右的养鱼海港,所费的建设工程仅三万多个工,这比淡水养鱼费工少得多。当然也有些工程可能要大些,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动群众,做出规划,按照各地人力财力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地进行基本建设,先建那些容易建、收效快的,后建那些费工大的。建好一港利用一港,逐步把能够利用的港湾都建设起来,海港养鱼的发展就有了可靠基础。
有些人说海港养鱼产量不高,收入少,这是过去靠天吃饭的落后养殖方法所形成的错觉。今天,全党动手加上全民的冲天干劲,运用群众智慧,产量的提高已经远远地打破了常规。只要养殖方法稍加改善,就可大大提高产量。广东钦县康岭乡在改善海港养殖生产方法后,可达到亩产千斤以上。如果我们推广密放鱼苗、进行人工管理、投饵精养等措施,每亩生产可达一两万斤,每亩收益就有二千元至四千元,这个收入当然就不能说少了。
我国的海港养殖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估计全国至少有一千五百万亩海港水面可以利用养殖鱼虾,只要全部利用起来,平均亩产一吨,就超过了现在海洋捕捞的总产量。目前,各地党委和行政已经动手抓这一工作,因而在短期内实现这个指标,已经成为可能。当前海港养殖的种苗采集和繁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鱼、虾、蟹类和海参等新的可养品种迅速增加。有些品种,人工控制产卵孵化及人工杂交已经取得成功,这些都为发展海港养鱼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附图片)
浙江绍兴灵芝渔业社的社员们正在拉网捕捞湖泊养殖的鱼
(新华社供稿)
浙江绍兴渔民们抱着刚捕起的大鱼,看他们多么高兴!
(新华社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