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从辩证法谈钢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08
第7版()
专栏:

从辩证法谈钢铁
李凡夫
全民大搞钢铁,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仅仅三个月,已经获得很大成绩,摸到一些初步经验,也产生一些新问题。因为是新问题,人们有不同看法是很自然的。这篇短文为自己提出一个任务,就是把钢铁生产中的几个问题提到哲学上来讨论,把务虚与务实相联系,把钢铁与哲学相联系,这只是一些粗浅的意见,是否对头,希望大家来讨论。
一、土洋结合问题
钢铁生产必须采取大中小并举、土洋结合的方针,这一点是没有争论的;但土洋如何结合,对小土群如何看法,特别在今后是否还要大量发展小土群,土高炉是否应当逐渐提高,则有不同看法和做法。一种看法和做法:一开始只搞小土群,今后还要大量发展小土群,认为洋的(即现代化的或高级的)建设慢,不能等待。另一种看法和做法:一开始就搞土洋结合,今后要多建小洋高炉、小转炉、小平炉,并且要由小洋群逐渐发展为中洋群以至大洋群。这两种看法和做法哪一种对呢?我们认为,后一种是正确的。小与大,土与洋是对立面的统一,它们可以结合,也可以转化。如何结合,如何转化,则要看条件。在全国,在全省,在一个地区,在一个炉子中,土洋都可以结合,也可以转化,关键在于条件。安徽省土洋结合的做法是这样的: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也就是凡是电力、鼓风机、铁管子、一定技术条件能够解决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一开始就建立了一批八立方公尺以上的小洋高炉,这种炉子初建时,当然有一定困难,但建立起来以后,好处很多,产量高,质量好,生产稳定,而且可以大大节约燃料和劳动力。目前如何节约劳动力,是一个大问题,根据巢县县委的计算,用小土高炉生产一吨铁,最少需七十四个劳动力,有时多至一百四十七个劳动力,而用小洋高炉生产一吨铁,只需十个劳动力左右,仅此一端,即可见小洋高炉的优越性。这种小洋高炉已逐渐增多,现在已占全省钢铁生产的主要部分。但在广大农村中,在建立小洋炉的条件还不具备的地方,开始还是要搞小土群。比如在大别山地区,他们有铁砂,有木炭,有土法炼钢铁的传统,因此他们使用经过改革的两截小土炉,很能解决问题。这种炉子产量不低,质量也很好。如果这些地区一开始就强调搞洋的,而放弃土的,就不对头了。但在全省的钢铁生产比重中,小土群已不占主要的地位。在大别山区,在现有基础上,也已逐渐建立一些半土半洋的炉子了。因为即使在那些山区,木柴也将逐渐发生困难,条件起了变化,大量使用两截小土炉也就难于持久了。我们主张土洋结合,但是从全省来说,应以洋为主,而不应以土为主。我们对小的、土的不能轻视,特别是开始阶段是如此;但必须逐步提高,不能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为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工业,要搞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目的。开始从土洋结合着手,从小到大,这是建设步骤问题,这样做是对的;但不能把小的土的看作可以长远不变或不需要提高的。对洋的我们也不要迷信,看作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东西。我们对洋高炉也可以改造,可以简化,如炉形的改变,管道的改变和少用钢板等。根据安徽省几个月来的经验,小土群必须结合小洋群,小土群必须发展为小洋群,小洋群今后还要发展到中洋群以至大洋群。这个办钢铁的方向,并不是凭主观任意想像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到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当然,我们中国很大,各地的条件不同,做法也不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安徽的经验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正确的,随着时间的发展,愈来愈证明这种做法的正确性。
二、数量与质量的统一问题
今年全国要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一千六百九十万吨铁,安徽省要生产十五万吨钢,一百零三万吨铁,这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既要求我们在数量上一吨不能减少,在质量上又必需合乎规格。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物。如果我们只注意数量,不注意质量,或只注意质量,不注意数量,都是片面性。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有这种片面性,就不能很好完成任务。在开始大搞钢铁时,由于没有经验,有些地方只追求数量上的高产,忽视了质量问题;另一些地方,重视了质量,但在数量上赶不上去。这两种做法哪一种对呢?两种做法都是不全面的,两者都不能完成任务。但这里有一个摸索过程,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经过这一时期的实践,大家已有了经验,对于既要重视数量,又要重视质量这个问题,在认识上已经解决了。
但是,我们又怎样才能保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完成任务呢?
这就要靠政治与技术的结合。首先必须强调政治挂帅,要贯彻执行正确的方针,要大搞群众运动,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只要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就可以发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同时,必须钻研技术,讲究科学。因为炼钢铁是一门科学。从人类发现铁和掌握炼钢铁的方法,并逐渐把它们提高改进,已经过很长的历史过程。这次我国全民大搞钢铁,又使冶炼的经验大大丰富起来。我们对于这门科学必须很好学习。学习应贯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领导、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相结合等方法,一切新的创造都要经过试验才去推广,这些学习方法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我们提倡敢想、敢说、敢干,但这种敢想、敢说、敢干,又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有些同志羡慕高额丰产,企图放出特大“卫星”,而不钻研技术,不讲究科学,想用不大费力的方法炼出大量好的钢铁来,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三、放高产“卫星”与保证正常生产问题
在大搞钢铁中,全国各地都采取放高产“卫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鼓舞群众的信心,特别在运动初期,是曾经起过一定作用的。但对放“卫星”也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集中一切力量来放“卫星”的方法好处很多,可以放手大干;另一种意见认为放“卫星”必须照顾质量,必须与保证正常生产相结合。我们认为,后一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放“卫星”与保证正常生产的关系,也应该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并应以保证正常生产为主。放“卫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着鼓舞人心,而且是为着促进生产。如果放“卫星”不能使数量与质量得到保证,在放“卫星”后不能使生产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那么,这种方法对于钢铁生产未必是有利的。钢铁“卫星”与农业“卫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农业上,如麦子或稻子的高产“卫星”,不但产量高,质量一般也是好的。钢铁就不同了。铁有一类铁、二类铁和烧结铁等。钢也有高级钢、优质钢、普通钢和废钢等。坏铁不能炼好钢,废钢不能作钢材,所以只说钢铁吨数多少,不说质量如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坏铁和废钢不论产量如何高,都不能算作“卫星”。今后是否还要放“卫星”,放什么样的“卫星”呢?我们认为,对放“卫星”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都是不对的,今后应提倡放质量好、产量高、炉子修得好、原材料(特别是煤)和劳动力又节约的那种“卫星”。在放“卫星”后,不但要能保证正常生产,还要使生产步步上升。如果是这样的“卫星”,是值得继续提倡的。
四、分散与集中问题
我们在大搞钢铁中,是采用遍地开花与抓重点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这种做法,在发动全党全民搞钢铁的初期是对的,今后又如何呢?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今后仍要遍地开花,继续分散,每个人民公社,每个工厂、机关和学校,都要炼铁炼钢,这样才能积少成多。另一种意见认为,钢铁生产已经普及之后,今后应该注意合理布局,适当集中,要在有矿石有煤炭有电力和交通便利的地方(或者就矿石,或者就煤炭,总要具备一两个条件)建立钢铁基地,领导要抓重点,而不应分散力量。我们认为,后一种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不要把分散与集中绝对对立起来,它们是可以互相结合,也可以互相转化的。这里也要看条件,我们既不是盲目的集中,也不是盲目的分散,应该集中的地方就集中,应该分散的地方仍要分散。按发展方向来说,我们既要搞土洋结合,并以洋为主,小土群必须发展为小洋群,又发展为中洋群以至大洋群。这样势必要适当集中,建立基地,加强重点;但重点又有大重点与小重点之分,小重点对原来分散的情况来说,是集中的;但许多小重点对大重点来说,又是分散的。因此,集中与分散,点与面应很好结合。另外,凡是条件具备的学校和机关,可以建立小规模的钢铁工厂;但这不是属于布局问题,这些工厂的作用主要在于使教学与劳动相结合,在于炼铁与炼人相结合,在于锻炼干部。同时还应分清主次,今后学校应以教育为主,医院以治病为主,工厂以生产为主,干部参加劳动时间应有适当安排,对于炼铁炼钢则应看作是一项重要的副业。
五、小结
土洋结合、以洋为主、质量并重、合理布局,这是我们办钢铁所采取的方法,安徽省几个月来就是这样做的,经验证明,这种做法是符合当前客观实际的。
我们要搞好钢铁生产,正如要搞好其他工作一样,主观指导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客观规律与主观认识,也是对立面的统一,要主观正确地或近似地反映客观,解决主客观的矛盾,须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研究。我们全民大搞钢铁,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有些问题我们已可大体看得清楚,有些问题,还须继续研究。如果我们不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断地去观察问题,深入分析实际,我们的主观就不能正确反映客观,我们就会犯主观主义。
辩证法要求我们用矛盾统一的规律、质量互变的规律、肯定否定的规律去观察事物。这些规律并不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理论与实际往往容易脱节,遇到实际问题,辩证法往往被打了折扣。比如前面说过,在钢铁生产中,有些同志见小不见大或见大不见小,见土不见洋或见洋不见土;重量不重质或重质不重量;重政治不重技术或重技术不重政治;只图多快,不顾好省,或只顾好省不图多快等等,都是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有些同志看问题分不清主次,看不清发展方向,如对土洋结合问题和对小土群的认识问题就是如此。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简单一句话,就是不尊重辩证法。不尊重辩证法也有不同的情况:或者没有很好学习它;或者虽然学习了,但没有运用它去观察问题,深入分析实际。因此,目前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继续提倡学习哲学,特别要提倡尊重唯物辩证法,用辩证法去分析实际问题,去不断总结经验,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原载“虚与实”月刊第五期,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