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人是机器的主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09
第3版()
专栏:

人是机器的主人
任平
再大的活也能干
鞍钢要加工承球筒上的大齿轮,跑了几十个单位都没有人承担这项任务。这个齿轮直径有三点八公尺,是个大件活。一天,到了哈尔滨机联厂。开始,供销科的同志也认为没有那么大的铣床,坚持不能接受这一任务。工人听到以后,说:“大型设备,这里不接受,那里也不接受,谁来完成国家的任务呢?别人不接,我们接。”他们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责任感接下了这项任务。
厂里把这项任务交给六级青工于纪先。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五呎的螺旋铣床才行。他们没有这种设备。于纪先在老工人门寿禄和陈珍的帮助下,一次再一次的琢磨,把齿轮架在上面,找正、找平、卡牢,又把一台小机床立起来,安上立铣头,卡上玉米铣刀,这样一拼凑,便组成了第一台“积木式”机床。提前完成了这项大件加工任务。从此,工人们就豪迈地说:“我们可以加工无限大。”
别看这是土办法
这个厂在加工真空过滤板时,还有一段小故事。他们在接受任务时,第一次计算,过滤机板需要钻三十八万个眼。按当时全厂设计能力计算,可以勉强完成任务。但任务进厂以后才发现计算错了,是三百八十万个眼。这一下翻了十番。真了不得。怎么办呢?党总支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过滤机板的关键问题。厂长亲自深入到群众中去研究解决办法,发动群众献计。老工人宋振东和姚有国提出用废料拼凑多头钻床来完成这一任务。这个意见得到车间党组织的支持。在制造中,困难很多,没有图纸,没有现成实物,也没有技术员。用姚师傅的话来说就是:“正因为没有,才让我们来作,我们就用一双手和一个卡尺外加动脑筋,废料堆是我们材料的重要来源,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在制造自动进给用的连杆时,就改了七八次,其他结构也是边制造,边设计。皮带轮上的摩擦离合器就是参考了自行车保险闸制成的。他们苦战了一个星期,第一台多轴自动钻床制造成功了。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解决了。原来需要四年零三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六十天就完成了。
既要高速还要精度
跃进指标越来越高,干的活越来越大,要求的精度也越来越高。这种形势逼得他们不得不想办法。这时有的人提出要增添新设备,要“大干大,精干精”。市劳动模范、老工人吴炳玉说:咱们工厂应以勤俭为本,企业潜力很大,应好好挖挖,不能忙着买新床子。也有工人批评说:为什么不看过去,不看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开始向高速、高精度进攻。鼓风机盖的端面加工,本来是采用车削的方法,这样生产率太低,十六小时才能加工一个,主要困难是不易装夹,定位困难,不能打高速,且因孔距公差关系,精度不能保证。为了解决这个困难,老工人提出以双轴镗床加工孔和利用立铣来加工端面及孔圆。他们利用废料拼凑成积木式双轴镗床,同时也用旧料和车身回转平台配成积木式立旋机床。不但使生产效率提高十倍,而且完全保证了精度。试制成功后,他们骄傲地说:“我们可以加工任意直径平面。”他们愉快地唱道:不怕活大,不怕活精,脑筋一动,赛过神明。
工人成了多面手
“人是机器的主人,不能让死机器制住活人”。这是机联厂工人们的切身体会,也是他们的鼓舞力量。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信念,所以他们把机器调动得千变万化,灵活听用。他们厂的机床,现在几乎没有一部还保有原来的“洋”面貌。不是这里多了一点什么,就是那里少了一点什么;不是那个机床的身子拼在这个机床上,就是这个机床的切削头拼在那个机床上。小的干大的,粗的干精的,真是花样翻新。有些用废件拼起来的机床或破旧的机床,看去简直像一堆废铁,可是它依然在那里为国家生产财富。解放后,工人在政治上翻了身,当了机器的主人。现在却是在技术上翻身,闹革命,要当机器的主人。机联厂的工人们确实是这样。他们想怎样就怎样,十分自由。他们创造了世界上还没有过的车椭圆形,多边形,钻孔里孔,等等。
机器可以随便拼凑,人也成了多面手。他们有80%的技工能掌握二到十二种技术。二车间一个工人说:“我们车间的机床,每个工人都能开,没有固定人。”四车间是管装配的,二车间活忙时,他们就把任务拿过来,把机床一改,拼起各种“积木式”,车起来旋起来,真是方便。看,机器多听人的使唤!还是他们自己的结论正确:机器是人造的,要听从人的指挥,人是机器的主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