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妇女攻开文化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09
第7版()
专栏:

妇女攻开文化关
·本报记者·
一路学习到北京
著名的青年农民科学家王保京的母亲—杜元贤,这次也到北京来出席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
五十二岁的杜元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学会了一千五百字。并且组织了十三个老婆婆在一起学习,帮助大家摘掉了文盲帽子。因为她学习好,所以当选为出席这次妇女积极分子会议的代表。从陕西到北京,一路上,这位老大娘仍然坚持学习,她的口袋里装满了铅笔和小本子,一有空就掏出来学习。不论见到谁,她都要向人家宣传一番学文化的好处。凑巧,同她一起来北京开会的有植棉能手张秋香和另外两位老大娘,她们都是刚开始学文化的。杜元贤就自告奋勇担任教员组织她们一起学文化。她们没有带识字课本,杜元贤就编了一首顺口溜:“文化好比万宝山,各样科学在上边,要想上山去取宝,首先要过扫盲关。”她把这首顺口溜写在纸上给她们每人发一张。她们一路上学着念,学着写,列车还不到北京,都学会了这首顺口溜。
到北京后,她们几个人凑巧又住在一个房间里,杜元贤又编了首歌颂人民公社好的歌子教她们学,很快又学会了。
文盲成了呱呱叫的民校教师
“说灯塔,讲灯塔,五队教师顶呱呱,原来是个睁眼瞎,二周识字一千八,全队选她当教师,日日夜夜教文化,社干社员拥护她,文武双全干劲大,人人都来把她夸。”
湖北省当阳县扫盲参观团在参观长阳县灯塔人民公社后,写了这首诗赞扬灯塔社共青团员胡士秀。原来胡士秀经过十五天的苦战,就识字一千八,当上了民校教师。
胡士秀初当民师的时候,有些群众带着轻视的口吻说:“才出土的黄毛尖子,怎么能教学,活害人。”但是她在党团组织的教育和支持下,坚持教学。为了保证学员都能上学,她帮助大家克服困难。学员郑竹芳有两个小孩,常常不能好好学习,她就经常帮郑竹芳照管小孩;李千芳孩子多不能上学,她采用送字上门的方法帮助她。结果,她们两人都在很短时期内脱盲了。由于她认真教学,社员们都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胡士秀在教学中,除了同音字教学外,还采用了从一字引伸的教学方法(如“田”字上下出头是“申”,“申”字上下加一横是“车”,“车”字戴上帽子是“军”),有时还结合实际讲解,在教氮、磷、钾等字时,她引导学员分析白天施的是属什么肥?为什么要施这些肥?加强了学员的记忆。
为了使全乡在短期内扫除文盲,有一个时期,她白天参加生产,休息时进行辅导,晚上教学,深夜自学备课。使十六个毕业学生人人达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
写出诗歌四百首
罗怀英是四川古蔺县的农村妇女,过去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在文化大跃进中,她经过短期的勤学苦练,摆脱了文盲状态,能读四川农民报,记笔记,写信和作诗,单是诗歌从脱盲到现在就编写了四百多首。
过去她由于不识字,吃了许多苦头,有一次她进城去买布,把油票看成布票,结果白跑了一趟。1956年她要求入团,不会写申请书,找了五个人都没有写成,最后团支部书记才帮助她写。在技术改革中,社里买来了新式步犁和打谷机,虽然有说明书,但她看不懂,使用起来仍耕不深,打谷效率也很低。当她深深体会到没有文化的困难时,就迫切要求学文化。今年在她们县里开展突击扫盲时,她第一个积极买书报名入学。
在学习中,她从天明到天黑,从家庭到工地,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一分一秒都不肯放松,有空就学,见人就问。每天晚上还要坚持两个钟头的学习。白天书本和笔从未离过身,煮饭时把书和笔放在灶台上,边加火煮饭边读书写字,出工时也把不认识的字写在小黑板上提着去上工,路上碰着识字的人就问。经过短期的勤学苦练,她开便条、记工分,给亲友们写信,都不为难了,同时还写出了四百多首诗,其中有一首歌颂人民公社的诗中,她这样写着:
人民公社喜洋洋, 妇女姊妹出灶房,
娃娃猪儿有人管, 妇女安心搞生产,
风调雨顺好时年, 幸福欢乐唱不完。(附图片)
杜元贤在看解放军战士来的信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