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发展中的华北中等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8-09-21
第1版()
专栏:

  发展中的华北中等教育
华北解放区的教育事业,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在不断建设并有许多创造,三年以来,更有蓬勃的发展。据最近各地不完全的统计,散布在华北解放区各地的中等学校,有一四四处:其中行署与市县立中学四十三处,行署与市立师范五处,县立简师九○处,其他职业学校如财经学校等六处。经常在校学习的学生,有二四九六二名。计:中学生一五五○六人,占全部学生二分之一强。师范生七一二八人,职业学校学生二三二八人。这些学校在各行署市分布的情形如下:太行区共二十九处。行署立中学六处,师范二处,财经学校一处,县立简师二○处。学生共三二八四人。冀南区共二十七处。行署立中学六处,职业学校(农校,财经学校及电话训练学校)三处,县立简师十八处。学生共三二六三人(缺八个县师统计)。冀中区共二十五处。行署立中学五处,专署与县立简师中学二○处,此外有些县立高小尚附设有中学班。共有学生六三六九人。北岳区共二十二处,行署立中学七处,师范一处,县立简师十四处。学生共三一二七人。冀鲁豫区共十九处。行署立中学五处,县立简师十四处。学生共三四○七人。太岳区共十八处。行署立中学六处,师范一处,政民干校一处,县立简师中学十处。学生共三六三七人。石庄市共四处:市立中学,市立女中,市立师范,建设学院。学生共一八七五人。此外,华北中央局与华北政府所直属的有育才中学一处,学生四五○人,及职工学校、财经学校、会计学校、妇婴卫生学校等。
约三年的时间,华北解放区的中等学校,比抗日战争时期骤增了四倍。据日寇投降前的统计:那时全华北区共有中等学校三十四处,原晋冀鲁豫二十六处,晋察冀八处,学生六三五九人。这在抗日时期艰苦的游击战争环境里,成绩实属惊人。日寇投降的后半年与第二年上半年,中等学校即飞速地向前发展。晋察冀区中学由八处增加到四十三处,学生由一六五五人增加到六千余人。至张家口撤退前,又发展到五十六处,学生一○三五○人。晋冀鲁豫区学校也由廿六处增加到五○处。由于各地学生大批涌进学校,各校学生班次,都普遍增加。如太行四六年上半年,即由过去的九处中学,三十五个班,一三○九学生,迅速增到十四处中学,六十一个班,二六七四学生。到四六年底,又增至七十一班,三五○○学生。四七年,为了满足各地国民教育普遍发展所引起的师资要求,太行各县又设立了二○个简师,共三十七个班,受训师资一四八○人。其他如冀南、太岳、冀鲁豫等地,中等学校,短期也获得迅速发展。
日寇投降以后,华北解放区中等学校如此蓬勃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各地教育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全力扩大和创设新校,另一方面,则由于我们在新收复城市,正确执行了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把接收过来的学校,迅速恢复的原故。如晋察冀收复张家口及其他城市后,中学即迅速开学。晋冀鲁豫在收复济宁后,市内第七中学,济宁师范,女子中学等校,都迅速恢复,连抗日战争中垮台的战前学校,如鄄城师范、郓城师范、宁阳中学、寿张师范、阳谷中学、清丰师范学校,也都在这时被民主政府重新建立起来。这些学校的原有教员,及抗日期间隐居乡间的知识分子,不少参加了新学校的教育工作。在太行我军解放邢台、焦作、博爱等地后,当地中等学校的原有教员,绝大部分仍留原校教书,刚从敌人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新生入学,在四五年即达一○一九人。其他地区情形,大体相同。
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紧张的两年多中间,华北中等学校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坚持了工作,培养了三六一六八个学生,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成绩,是值得表扬的。但是由于形势的变化,领导上方针不明确,无制度,无计划,没有及时建立一定制度,致使中学教育不能完全适应战争和建设的需要。又加以在土改与整党中,错误地把农村斗争的一套搬运到学校来,曾经一时地造成学校的混乱状态。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中等教育应有的成绩。特别是去年冬季,许多教员和学生,仅仅因为家庭出身的关系或某些作风上的缺点,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和清洗。这是一个严重的损失。这种错误,今春以来,部分地区即已开始纠正。现在情况已经改变过来。太岳给被清洗的教职员学生写信,冀中指派专人下去纠正。其他各区都进行了纠偏,并获得相当的成效。被清洗的教职员学生,逐渐回校,没有回校的也大部分参加了工作。入夏以后,各区召开了中学会议,研究了教育方针,端正了教育政策,继续贯彻纠偏,各地中学又呈现着新的气象。冀南今春六处中学,只有八百多名学生,纠偏后,现在已增加到一五四八人。
这次华北中等教育会议,更明确规定了今后中等教育方针,制订了学制课程、统一了思想,华北解放区中等教育事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定量做出了灿烂的成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