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煮千家饭 冒万户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15
第6版()
专栏:

煮千家饭 冒万户烟
自古以来,妇女围着锅台转,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在我们国家的广大农村和城市里,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出现了无数的公共食堂。在这些社会主义的生活大集体中,又有成千上万的妇女日日夜夜围着锅台转。她们同样是每天和柴米油盐打交道,但是这种劳动却已经有着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内容。
她们煮的是千家饭,烧的是万户烟。她们已经从狭小的家务劳动的圈子里走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中来,为千千万万人的集体生活福利而终日操劳。
在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上,可以找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人。“炊事员”,这是她们自己所心爱的职衔;“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这是人民送给她们的光荣称号。
“炊事员点子强,煮出饭来喷喷香,男女老少忙生产,生活改善喜洋洋。”安徽省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第四营第四排的社员们,编了这样一个歌子来称赞自己食堂的炊事员们。这个食堂原先只有十二户人家吃饭,每人定量打回家去吃,8月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实行了吃饭不要钱,有四十五户、一百多人到食堂吃饭。炊事员刁松甲看到自己的食堂越办越大,天天吃饭像办喜事一样的热闹,一百多人有说有笑,心里非常高兴。她下决心要当一辈子的炊事员,把食堂办得更好。她和另外两个炊事员时常找大婶、大娘们开献计会,学习怎样做好家常饭菜,向社员征求意见,在短短几个月当中,总结出九条经验,餐餐能做出三、四样饭食,使社员个个满意。
刁松甲她们不仅办好食堂里日常的饭菜,还做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周到地为生产服务。社员们到哪里突击生产,她们就到哪儿做饭,口号是:“生产打冲锋,田头扎营棚,战士守阵地,食堂后边跟。”今年10月,生产队有四十多个人到五、六里地之外抢种小麦,刁松甲就带着米、菜和碗筷跟去了。后来,她又想:社员在外突击生产,虽说只有三天功夫,我也不能给他们顿顿吃米饭,应该换花样调调口味,好让大家吃着高兴,干得更起劲。第二天开罢早饭,她就回去先在菜园里铲了二十多斤黄心菜,再预备出五十斤荞麦粉,用小罐盛上猪油,一担挑走了。这天中午饭,她做的是荞麦粉汤团,放上嫩嫩的黄心菜,又香又鲜,社员们一边吃一边乐呵呵的,没有一个不欢喜。这个地方过去没有成立食堂时,农民们到远处种庄稼就像逃荒一样,一人带点米凑到一起煮饭,就点咸菜,饱一顿饿一餐的。而现在,食堂紧紧跟着他们,每天有人朝地里送茶送水,吃喝就像在家里一样,当然是越干越有精神了。
侍候劳动者,侍候生产的人,这是炊事员们所共有的心愿。有的人为此而不得不从本来的生产者的岗位上转来做这种侍候人的工作,但她们在新的平凡劳动里,却获得了更大的荣誉。哈尔滨市一位家庭妇女熊惠芳所经营的食堂,就因此被评为全市公共食堂和集体伙食单位的一面红旗。
熊惠芳有一副织席的好手艺,今年7月,她参加了街道上新办的苇席工厂,她曾经为此庆幸自己成了一名直接参加生产的工人。可是如今她却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织席生产,又回到锅台边来。一开始,她自己也是有些想不通的。然而党的教育使她擦亮了眼睛,她开始懂得了一人辛苦、众人幸福的无穷乐趣。她想,自己虽然会织席,可究竟一天最多也只能织出两领大席子,如果能让十八户的妇女都把一天做三顿饭的时间腾出来,一天就能多织出十八领大席子,这样既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又能帮助大家增加收入。因此便拿定主意报名去当炊事员,并且劝说另一位家庭妇女杜桂芝,也同她一起到食堂里工作。
在熊惠芳她们食堂里吃饭的,连织席的工人在一起,一共有二十二户、一百二十多口人。熊惠芳为了要人人吃得满意,想出了许多办法。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食堂里实行了预约售饭和送饭到家的办法。一百多口人,人人口味不同,谁要吃大米饭,谁要吃高粱米粥,只要事前告诉一声,都能满足大家的要求,甚至一家人一顿要吃几样的饭,也都可以办到。她们又按照这一百多人不同的劳动和学习时间,每餐都分批把饭菜送到各人家里,一日三餐,餐餐如此。清晨四点多钟,天还没有亮。上早班的搬运工人就吃上了她们送来的热气腾腾的饭,还带走了煮好的午饭,这时,编了一夜席子的工人家属们还安静地睡在床上,一点也不用费神。
熊惠芳她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辛苦去换来别人的安乐和幸福。她说:“到食堂当炊事员虽然也是做饭,但是和过去在家里做饭可根本不一样,过去那是为自己,为一家;现在是为大家,为社会主义。”因此,尽管她如今已不是一名织席工人,可她却决心要做一个“做饭专家”。
不过,无论如何,从做一家一灶的饭到做几十口、几百口人的饭,这对于妇女们毕竟是个难题啊!有谁能在开始接受这份任务的时候,不为此而感到一些焦虑呢?湖南省岳阳县君山人民公社女社员易秀英,今年9月被大家推选为生产大队食堂的炊事员,那时,她就曾想着:老话说:“当家三年狗都嫌”,五百多人的伙食,人多口杂,搞不好定会每日里挨骂受气。但是,党教育了她,说她是贫农出身的妇女,现在办公社,办食堂,正是需要像她这样的人出来当家作主,为大家谋福利,只要拿出当家作主的气派来,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党的这些话打动了易秀英的心,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她的自卑感完全是多余的。
易秀英的食堂只有五个炊事员,除了一个男的半劳力以外,其余全是妇女。就是她们这五个人,却供应五百多人吃饭。她们还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善大家的伙食。饭要做到“五无”:无谷、无砂、无生饭、无稗子、无杂物;菜要做到“四适当”:咸淡适当、数量适当、调味适当、搭配适当,一共能做出一百多种吃法式样不同的菜来。另外,还加上种菜、养鸡、喂猪、养鱼,只要是办好食堂所需要的,她们都筹划到了。这样大的家务,在易秀英她们手里却被操持得有条有理,人人吃得满意。社员们编了歌子,说人民公社是天堂,食堂就是“天堂中的花坛”。
从一个普通农家的贤良主妇,到几十人几百人生活集体的当家人,这不仅考验了妇女们的聪明才干,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她们的集体主义的思想。当她们作为一个家庭的主妇的时候,她们是那样地爱自己的孩子、丈夫和老人,给他们安排吃穿,为他们尝尽了辛苦。现在,在人民公社的大家庭里,她们不仅仅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亲人,而且像亲骨肉一般地爱大家,爱集体,把自己的心血全部注入集体的事业中。这些更贤良、伟大的女性,她们的感情是多么纯洁而高尚啊!云南省金平县有一位优秀的炊事员,叫做蔡贞妹,她对别人那样无微不至的体贴照顾,真是比亲人还要亲。每天,她根据青年、中年、老人、小孩不同的需要,做出好些种饭菜,让他们吃得像在家里一样随心如意。食堂里常常用花生做菜,她就用油炸了再撒上焦盐给年轻人吃,煮烂了给小娃娃们吃,还舂些花生粉,给嚼不动花生的老年人吃。村里几个老婆婆一看到她送饭来了,就不由得眉开眼笑,拿她当自己的亲女儿看待。有个高顺生老爹爹得过咳喘病,他怕入食堂吃母猪肉会旧病复发,一个人在家做饭。蔡贞妹心想“团团的一大家人,怎么能让他老人独自为吃喝操心呢?”便去看他,对他说:你想吃什么我就做什么,不能吃的我隔锅烧给你吃。老爹爹将信将疑地入了食堂。果然,高老爹爱吃花生,蔡贞妹便时常给他做;食堂吃猪肉时,就单挑公猪肉炒给他吃。高老爹非常高兴,就一心一意在食堂吃饭了。
今年农历9月,村里二十一岁的王美芬生了娃娃。蔡贞妹每天早上天一亮,便用江米酒煮三只鸡蛋端去,等产妇吃过早点,再给大家开饭,一天三顿也单给产妇做点好菜。食堂炒鸡时,她就挑些鸡腿、鸡胸脯熬汤下挂面给产妇和老年人吃。王美芬喜欢吃硬饭,她就耐心地劝说:你刚生小娃娃,肚子弱吃不得硬的,先吃些软饭,等满月再吃吧!产妇十分感动,拉着蔡贞妹的手说:“我这一个月放宽了心,总是食堂送来热呼呼的饭菜,吃得好,奶水涨的不行。我生第一个娃娃时,两天就下地自己做饭,没有好东西吃,奶干瘪瘪的,小娃饿的像个瘦猴子。”
热爱别人的人,自然会同样受到别人的热爱。刁松甲、熊惠芳、易秀英、蔡贞妹,这些平凡的劳动妇女,如今正享有人们给予的应有的光荣。
因为她们都是些值得人们信赖的人,也是值得人们歌颂的人。
本报记者 丁安生 程竞明(附图片)
单应桂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