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冬小麦安全过冬的农业气象条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15
第7版()
专栏:

冬小麦安全过冬的农业气象条件
东光
冬小麦在冬季和春季前期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冻害,而冻害的发生是与冬小麦本身品种特性、生育状况、农业技术措施以及冬春不同期间严寒的程度和冷暖的骤变密切相关的。大风和不适量的水分也能在冬季为害冬小麦,但往往是与冻害相结合的。
冬小麦遭受冻害的原因
低温是使小麦遭受冻害的主要原因。造成小麦冻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机械损伤,这主要是由于在低温下细胞间隙结冰,产生对细胞壁的机械压力,破坏组织,以及由于冷暖骤变,土壤中存在过多的水分一融一冻,因为水结冰时体积膨大,结果把小麦的根系拉断。另一种情况是在低温影响下植物细胞间隙内发生结冰,水从原生质流出造成细胞脱水,结果原生质遭到破坏,因而细胞死亡。细胞的死亡引起小麦部分器官或者全部植株的死亡。发生这种冻害情况温度的高低是随小麦发育期而不同,在严寒期间小麦未拔节以前的主要器官——分蘖节一般能耐摄氏-12°至-15°的低温,随着春天来临,气温升高,小麦经过春化阶段后耐寒的能力逐渐降低,到拔节以后,稍低于零度的温度就能使茎叶发生冻害。可见,冬季的严寒和春季过迟的晚霜冻都是对小麦有害的。
冬前锻炼可以培养麦苗的抗寒能力
麦苗对低温的抵抗能力主要决定于其体内糖分和水分含量的比例。糖分含量愈多,组织内的水分愈不容易冻结,因而就愈能抗寒。相反,糖分含量愈少,抗寒性愈弱。植物体内淀粉能转化为糖,这种转化的过程主要是随温度而改变的,当温度较低(0—15°左右)并逐渐下降时,淀粉就转化为糖。但当气温较高(15°左右以上)并逐渐升高时,糖就会渐渐地被呼吸消耗着。
由此可见,在严寒来临之前,稍长时期较低温度的锻炼是能培养麦苗的抗寒能力的。
锻炼冬小麦的抗寒能力最好是在分蘖以后,因为这时候叶面已较大,根系也比较发达,能更多地吸收养分,进行颇为强盛的光合作用,可以大量地制造并积储糖类物质。
锻炼冬小麦抗寒能力的良好农业气象条件是,充足的日照,白天最高温度在10—15°左右,夜间最低温度在零度上下,土壤水分适中(砂壤土内水分占干土重25%左右较好)。保持这种条件的天气达五天以上,并且越长越好。有了这些条件冬小麦白天能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而在夜间因气温低,呼吸弱,消耗养料少,因而能大量地积累糖分。
要是在严冬来临之前一连好几天阴雨,气温高,而且变幅小,那么以前所积累的糖分很快便为呼吸加强而消耗,结果就降低了麦苗的抗寒能力。
经过较低温度良好锻炼过的麦苗,便能抵抗愈来愈低的严寒。当然,抗寒能力的强弱也与冬小麦品种有关,冬性品种抗寒能力强,春性品种抗寒能力弱。冬前麦苗生长茁壮、根系发育良好也是能耐低温的一个因素。
影响冬小麦冻害强度变化的几个因素
大风 在土壤比较干旱疏松或整地不良,土块多、裂缝大、种子复土浅的麦地,大风能加速土壤空气交换或使冬小麦的分蘖节暴露空中。分蘖节得不到土壤的保护就极易被冻坏。川道风口地最易受到这种冻害。
积雪 雪是不良导体,具有保温的作用,如果在严寒之前降雪达一尺左右的深度,那么,即使气温降到零下30°,也不致使冬小麦遭到冻害。一定深度的积雪不但能保持地温不致下降过低,使冬小麦免受冻害,而且在春天来临时能充分供给冬小麦所需的水分,总的结果是能提早冬小麦返青,增加有效分蘖数。但是也应知道,过早过厚持久的积雪也会给冬小麦带来雪害的。当冬初地表刚开始冻结时,一场大雪把大地厚厚地盖住后,由于地中温度比地表的高,热量往上传,后来地表和贴近地表的积雪都解冻了,这就使得土壤潮湿,容易使麦苗受到窒息,而气温一直保持在零度左右,造成冬小麦呼吸作用的加强,从而逐渐地把从秋季积累的糖分消耗掉,大大地削弱其抗寒的能力,这种现象通常叫做雪害。伴随雪害的常是真菌病害(雪霉菌、菌核病),其最后结果是造成冬小麦大量的死亡。我国主要冬小麦地区冬季很少长久积雪,雪害一般很少发生。防止雪害的主要措施是将雪压紧,增大积雪的导热率,以降低土壤表层的温度。在雪上撒一层煤灰,促使积雪上部逐渐融化,使雪的密度增大,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春初寒暖骤变 冬末以后天气回暖,在土壤过分潮湿地区,如果回暖迅速,一开始气温就升得很高,而地下冻土来不及解冻,这首先使得冬小麦上部开始活动,急需水分和养料供给,但根部因气温低或者仍在冻结,不能活动,难以吸收水分和养料,于是麦苗便会因水分和养料供应不上发生生理干旱而枯萎,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土壤迅速解冻,要是麦苗受到的损害不大,抗寒能力也是会迅速降低的。以后如果再来一次大寒潮,重新使过分潮湿的土壤冻结,由于水结冰会使体积膨大,从而拉断冬小麦的根系,那么一融一冻就使土壤松动,极易把分蘖节暴露在土壤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麦苗的抗寒力已经降低,暴露在外的分蘖节就会很容易地受到冻害。为了防止或减轻这种冻害,在播种之前应开排水沟,特别是在低洼地、地下水位浅或者冬季降水多的地区排水沟应开得深些,这样可减少耕作层过多的水分,缩小土壤冻结时的拉力,减轻土壤的松动。其次,在冬初开始上冻时,对麦苗复盖适当厚度的一层厩肥或草炭以减少土壤冻结的深度,使之解冻快,根系活动开始早。但要注意,不能盖得过早过厚,否则,会减弱麦苗的抗寒能力。
整地不好,例如土块大、地不平整、播种深度太浅或不均一,都是容易使分蘖节暴露地表,或者距地表最低温度处太近,因而容易遭受冻害。冬春镇压是压实表土,消灭裂缝,不使分蘖节外露,对防冻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冬初地表将要结冻以前进行灌冻水,能延缓表层地温降低,并使地温平稳下降,从而延长冬小麦冬前有效分蘖期限,并增强其抗寒能力,一般灌了冻水的麦地,春天解冻比较迟(比不灌水的迟一个星期左右),因此,最好在春初(华北地区宜在雨水到春分节期间)日平均气温大致稳定在1—6°时灌一次返青水,使土壤下层提早解冻,上层地温稳定升高,对防止冻害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此外,在冬前对麦苗施以磷钾肥料也可以增强麦苗抗寒和抵御晚霜冻的能力。
今年冬小麦生育的农业气象条件
今年我国麦地一般深耕一尺以上,施底肥在三万斤以上,播种量每亩达三十斤。由于各地气象部门作了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预报,大多数麦地作到了适时播种。有少部分麦地,因为今秋劳力紧张,耕作质量要求的高,播种稍迟。10与11两月中旬我国主要冬小麦地区——黄淮流域普遍降了两次透雨。这些为冬前麦苗生育良好打下了基础。深翻地和多施底肥能提高地温2°左右,有促进麦苗生育的作用,可以弥补一些麦地播种稍迟的缺点。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各地气温一般都较常年为低,冬季也来临较早。从11月下旬起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开始转变较常年为高。目前(12月上旬)黄淮流域天气比较温暖,日照充足,大风日数少,一般土壤水分适中,有利冬小麦分蘖和越冬前的抗寒锻炼。
从现有的材料看来,北方地区除河南西部与河北等省部分地区麦苗尚在三叶期外,其余都已开始分蘖,麦苗一般生长良好。估计这些地区麦苗在停止生长以前能普遍达到分蘖在一至二个以上。
长江流域以南不少地区播种较迟,多数尚在出苗阶段。南岭以南和广西东部以东地区两个多月以来未下透雨,影响播种。目前这些地区气温仍较常年为低,但由于这些地区冬季气温甚高,麦苗一般都不停止生长,故一般冬前生长不如北方的重要。
今年冬季虽然来得早,冬前比较冷,从目前的趋势看来,今年我国大部地区冬季不致于比常年冷多少,明年春季可能较常年来临得早。这样的天气条件是有利于冬小麦安全过冬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