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诗人兴会更无前 记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上两位农民诗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16
第6版()
专栏:

诗人兴会更无前
记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上两位农民诗人
新华社记者 王濯非 冯代松
在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上,有一位七十三岁的老诗人高英秀,还有一位十六岁的小诗人吕金枝,她们俩在同一天的大会上发了言。她们在发言中一首又一首地向代表们朗读了自己的诗歌。大家都热烈地鼓掌欢迎她们,都为劳动妇女中出现了这两位农民诗人而感到自豪。
老诗人和小诗人的发言中有一句共同的语言:我要歌颂共产党,歌颂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歌颂这个时代的伟大的人。这两位诗人每当诗兴大作时,常常以这句话作主题,来倾吐自己的感情。
小诗人吕金枝的一篇处女作,就是用这样诚挚的感情和动人的字句来歌颂共产党的:
共产党恩情长又长,要唱不知唱哪桩?
好比鲜花千万朵,朵朵红来朵朵香。
吕金枝生在山西省运城县赤社村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她从1955年小学毕业后,一直在家里参加农业生产。大跃进以来,她看到家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心里就跳动了,就想写,就想唱。”这是她自己形容当时的心情所说的话。
一年来,她已写了一百二十多首诗歌。她的一首“庆玉茭丰收”的诗,气势磅礴,真挚地表达了小诗人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感情。这首诗写道:
玉茭长的戳破天,吓的玉皇直叫唤,
拨开云层往下望,玉茭娃娃千千万。
农民真的不简单,个个胜似活神仙,
攀着玉茭去下凡,今后我也当社员。
全民大炼钢铁的动人场面,也触动了小诗人的心弦,引起了她的诗兴,她写了好几首诗。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太阳一出满山岗,遍地宝石齐发光。
背的背来担的担,汗珠洗脸心喜欢。
高炉铁水哗哗响,波浪滚滚闪银光。
用铁水给美帝洗个澡,大伙拍手哈哈笑。
小诗人所作的诗歌,在她的家乡里广泛流传着,黑板报、广播台,经常刊载或广播她的诗歌。
有一次,她参加了乡里俱乐部召开的“农民赛诗会”。这个赛诗会是在一个月夜里举行的,静静的院子里坐着七十多位农民诗人。赛诗会开始了,小诗人吕金枝第一个登上台,她不时地摸着自己的辫子,有点害羞,可是,她的勇气还很足,仰首迎着月光,朗读了自己诗作。第一首是抗旱歌:“不求龙王,气死玉皇,实干硬干,人定胜天。”接着又朗读了“共产党恩情长又长”、“庆玉茭丰收”等三十五首诗歌。
这天晚上,一共有二十几位农民诗人在会上朗读了自己的作品。乡长最后作总结时,赞扬了吕金枝的诗歌,说她是“头名状元”。
这次,小诗人吕金枝到北京来开会,看到了首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看到了一千多名女英雄、女模范欢聚一堂,她的心又动起来了,不到十天就写出十六首诗歌。有一首歌颂北京的诗,笔墨不多,却充分地表达了小诗人热爱首都的感情:
可爱的首都北京,我该用什么诗句来把你歌颂!
蘸干海水,写断笔尖,我的心情也表达不尽。
还有一首是歌颂女英雄、女模范的,诗中说:
西瓜园里比瓜甜,北京今天比状元。
强中更有强中手,看谁这次能争先。
这位小诗人写诗是很用功的。她劳动时,身上带一个笔记本,看到好人好事,新事奇事,都记下来,然后一边劳动,一边编诗。有时,白天没空写,就在晚上写,常常写到深夜。有时,为一句话,为一个字,她都要揣摩半天,有时想不出来,她就跑到庄稼地里看一看再回来写,或干脆睡觉,第二天再写,直到把一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写清楚了,也压韵了,她才搁下笔来。
× × ×
共产党像太阳,毛主席像爹娘,
文化种子送山岗,千年瞎子眼睛亮。
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
做活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气力,
中国有了毛主席,山南海北飘红旗。
白发苍苍的七十三岁老诗人高英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感谢党和毛主席给予的恩情。
高英秀原来一字不识,在旧社会被地主踩在脚底下过了大半辈子。她九岁当童养媳,十九岁结婚,不久丈夫因给地主当长工劳累成疾而死。她为了活下去,只得忍气吞声给地主当仆人,一直熬到六十开外。共产党和毛主席来了,拨开云雾,她才见了青天,日子越过越甜。从那时起,她就强烈地希望学文化,识几个字,把党和毛主席海样深的恩情写下来让世世代代都知道。1950年,她六十六岁,她的家乡河南邓县柳填村办起了民校,她不服老,毅然报名参加学习。她给自己订了个学习公约:“早来是光荣,晚来受批评,有事要请假,课堂要静心,会了教旁人,不会仔细听,每天三个字,会讲会写又会用。”每天,无论是下地生产或吃饭睡觉,她心里都时刻想着读过的书、学过的字,在赶集中途休息时也看书写字,地面上,墙壁上,都被她写上了歪歪扭扭的字迹。就这样日积月累,到如今,她已认得了两千多字,连续被评为县、专区、省的学习模范,人人都叫她“老来红”。
从六十九岁那年开始,她学着写诗写对联,做什么,见什么,想什么,就写什么。去年,她又学会画画,把她创作的诗句、对联,用雀鸟、花卉组成一个个字,写在长幅屏条上。到现在为止,她已写了好几本日记、文章,创作了许多诗,画了六十多幅屏画,她家里的墙壁上常常是字画连篇,今年,她还被人民公社聘请为美术教师。她的日记、诗歌和对联,都洋溢着热爱党、毛主席和新社会的感情。她六十九岁那年秋天,村里互助组收成很好,她便高兴地写道:
八月里来秋收忙,五谷粮食上了场,
男女老少齐动手,打了谷子打高粱,
风车扇来大袋装,各种粮食倒满仓,
努力劳动收成好,今年又比往年强。
今年各项工作大跃进,老人的感想更多,创作更加丰富,连连写了许多首诗。当党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文化进军的时候,老诗人想起旧社会劳动人不学习,学习人不劳动,而新社会人人又劳动又学习,于是写道:
拿起工具就干活,掏出书本就去学,
学习跟着生产走,粮食文化双丰收。
党提出全党全民大办钢铁,邓县农民纷纷开矿建炉,让铁水奔流,老诗人一面帮助炼铁,一面又作诗歌颂:
中国有了毛主席,他给农民出主意,
山石河沙炼钢铁,不过农民出把力,
身出气力心欢喜,钢铁炼成一大批,
钢铁送到工厂里,工人看见直赞美:
咱们有了这原料,制造机器不费力。
老诗人这次来北京,看到美丽的首都新气象万万千千,就写了四句诗来赞美:
总路线放光芒,新中国新气象,
铁汁奔万里长,冲垮美帝豺狼。
她并把这首诗用鸟雀组成字写成四幅屏条,送给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同志。
12月13日,老诗人高英秀和小诗人吕金枝在一起交流创作经验。诗人会见,诗兴更浓,小诗人吕金枝因急于到北京一个学校去谈写诗经验,没有来得及把她的最新的作品介绍给老诗人,老诗人高英秀却写了两首,表达她参加这次会议的感想。一首是:
来到北京地,心里真欢喜,
交流新经验,定要创奇迹。
另一首是:
千里迢迢来北京,四面八方都集中,
英雄会师见了面,好像姊妹隔几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