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发动群众和作家辅导两结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16
第7版()
专栏:

发动群众和作家辅导两结合
上海第一印染厂 邢江友
我厂在开展群众创作活动上具有很好的条件。第一,党委重视,
已把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列入政治工作的内容;第二,我们厂是一个无盲厂,全厂职工文化程度大都在初二以上;第三,有为数不少的文艺积极分子,也有创作组,在配合各项政治运动中,他们曾经写出了很多的文艺作品;第四,有下厂的作家帮助。
因此,在市委发出进一步开展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的号召以后,广大职工热情高涨。一位创作组的同志说:“过去我写东西看自己的高兴,把写作当作业余的爱好,现在我觉得应该要像搞生产一样,认真地去写。在文艺创作上也要出现奇迹。”有的工人说:“咱们厂里新人新事多得无其数,光靠创作组那能行?现在发动大家来写就可以通通写出来了。”但另一方面在群众中也有些不正确的思想。机动车间的工人说:“要我拿二十来磅的榔头打一百下没问题,拿一支笔却感到很吃力了”;有人认为自己水平不高,写一般的东西还可以,要写优秀的大作品怕做不到;还有些人认为生产很紧张,还要学文化,上哲学课,开会,那来的写作时间?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和解决一些具体困难问题,党委召开了文艺积极分子会议,并广泛发动职工群众写“大跃进中的一日”、“解放十年”和“工厂史”等题材。厂校也结合语文教学,发动学生写这类文章作为作文,并且挑选优秀的刊在厂报上或送给报刊杂志,同时也把在报刊上已经发表的本厂工人的作品当作辅助教材。
在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创作的同时,在原有创作组的基础上,成立几个重点创作组,选定题材,布置创作任务,准备写出比较优秀的作品来迎接国庆十周年。党委书记直接抓重点创作,时时关心和督促创作组的活动。在重点创作的规划里,有四部小说、一部电影剧本和一个话剧剧本,其中两部小说是党委宣传部长和工会主席(党委委员)亲自领导创作小组进行创作的。
作家吴强同志下厂以后,在辅导群众创作活动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辅导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开办了文艺创作辅导学习班,每星期作一次辅导报告,内容有关于创作思想、创作方法、怎样写小说和对作品分析等。他用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例子来阐述问题,工人听得津津有味。此外还作现场辅导,例如重点创作组为了搜集材料,召开老工人座谈会讲故事,吴强同志也一起参加,会后帮助剪裁,指出那些材料可以,那些不具体。在讨论酝酿小说提纲构思人物故事时,也进行具体辅导和帮助。
为了进一步发动和鼓舞群众的创作情绪,我们还和“文汇报”合编一期“笔会”,从群众创作中选用比较优秀的作品刊用。这些作品也经过作家的具体帮助和反复修改,使作者本人知道为什么要删改或增加的原因。有的工人作者反映:这样对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
在我们重点创作的规划中,有一部关于写老工人邵三喜事迹的中篇小说,原来布置由创作组写,在广泛发动群众写作的时候,邵三喜很激动,买了一本“高玉宝”的小说来看,也准备写一本自传体的小说。当我们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不但鼓励他创作,还指定原来准备写他事迹的创作组同志帮助他写作,目前已动手写了一部分。对其他车间创作小组的活动,也有专人联系,从参加题材的讨论一直到具体帮助修改。挑选群众创作中比较好的文艺作品,在创作组里进行分析讨论,帮助作者进一步加工提高。
在党委的重视和积极支持下,以及下厂作家的辅导帮助下,群众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涨,厂内文艺气氛也比前浓厚了。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参加文艺学习辅导讲座的职工同志人数不断增加,从原来十多人增加到五六十人。有的工人说:“讲座对自己帮助很大,初步摸到了写小说的门路,过去一写就变成一篇报告,现在懂得怎样写人了”。听了课以后动笔写小说的人很多。
迷信思想也逐渐打破了。职工同志普遍感到创作的条件太好了,领导这样的关心和培养,作家又在咱们工厂里,随时都可以得到帮助。因此有的职工同志自己订了创作规划,每天练习写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