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产妇的亲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17
第2版()
专栏:

产妇的亲人
本报记者 张国宁
初冬,寒气有些逼人。赵玉梅背着接生箱,风尘仆仆地在泾惠渠沿岸奔波。有时大雨打湿了她的衣衫,但她仍在泥泞的道路上跋涉。一个名叫余秀云的农妇,听说玉梅到了她们社里,赶紧跑到生产队队部,把她叫到自己家里,要她换湿衣服,让她吃饭。她抱起自己九个多月的男孩子,逗趣地说:“叫姨姨,就是这位亲姨姨救了你的命呀!”说话时,秀云的眼眶里闪着兴奋、感激的泪花。
过去,余秀云曾生过两个小孩,但婴孩出生后都是“假死”。由于旧接生婆不懂得怎样挽救“假死”的婴儿,余秀云不得不噙着眼泪,看着自己的孩子被苇席卷着埋掉。去年6月,她又怀孕了。她和她的丈夫杨金明都满脸愁容,害怕婴孩生下后又会死去。赵玉梅知道了这事后,就来为她作产前检查,并劝她分娩时到农村产院来。今年3月,余秀云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产院。孩子生下后,又是一声不哭,一动不动,呈现“假死”状态。赵玉梅等想尽办法为婴儿施行人工呼吸急救法,终于保住了婴儿的生命。现在这个九个月的婴儿长得又白又胖。为了纪念和感谢产院,爹爹妈妈为孩子起名叫“院生”。
玉梅是陕西泾阳县东方红人民公社民办产院的院长。这个产院是原来的“和平”和“钢铁”两个农业社在1956年10月联合建立的,是陕西省最早的一所民办产院。当时产院里除冯竹青是旧接生婆外,赵玉梅、殷玉霞、王淑芳都是十几岁至二十岁的年轻人。赵玉梅最小,仅十六岁,是个高小毕业生,人们都称她为“小院长”。当时,周围群众对她们是不大信任的。妇女见她们是个小姑娘,笑着说:“自己都没结婚,还能给旁人接娃!”有些孕妇看见她们背着接生箱来了,老远就躲开。有一次,玉梅听说同官张村王亚茹快要分娩,就冒着雨去作产前检查。但王亚茹却轻蔑地说:几辈子都是老接生婆接的娃,该死该活,那是天命呀,有什么可检查的!玉梅正在劝说的时候,产妇的丈夫回来了,劈头说道:“想要钱么,给你几个都行,我就是不信新法接生!”满腔热情的赵玉梅被泼了一瓢冷水,委屈得几乎掉下眼泪。她的几个伙伴也碰到同样的钉子。有些接生员想回家不干了。玉梅过去的同学,有些也讽刺她说:“哟!你成了接生婆了,啧啧啧……”玉梅心里想:自己又不愁吃不少穿,成天在屎布尿布里搅,侍候产妇,还得起鸡啼睡半夜的,眼睛都熬红了,腰也酸了……。吃苦倒也没啥,可就是受不了那些风凉话。想到这里,他曾难受得蒙着被子哭了起来。这事情,传到三渠乡乡党委书记吕合福那里,吕合福就热诚地向她说:“这就是困难,共青团员碰到这么一点困难就退缩,那还成呀!刚开始么,冲过困难就好办了。你们要知道,一个产妇就是两个生命,党为什么会把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们,好好想一想。”玉梅的心里豁然亮了,她睡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披上衣服又一次来读“刘胡兰小传”,她抚心自问:“对,对,碰见手指头大的一点困难就泄气,那还叫啥共青团员,做啥事情能没有困难呢?”
玉梅自己下了决心,就团结和帮助自己的伙伴,大家耐心地向孕妇宣传解释,工作才逐渐开展起来。接受产前检查和住院的人也越来越多。她们还想尽一切办法上门接生。去年春天的一个深夜,西刘村有个产妇将要分娩,赵玉梅听到后,立即冒着鹅毛大雪到了产妇家里。产妇家里的人,看到她冻得嘴唇发紫,浑身直打寒噤,连忙把她拉到热炕上取暖,并连连向玉梅说:“多亏你来了,不然谁会吃这个苦头来管这事呢!”冬天,玉梅和殷玉霞、王淑芳等几个人的手,因为常常在水里浸洗屎布而冻得生了裂口,而产房却是暖烘烘的,热饭香菜,产妇要吃什么,就作什么。每天,赵玉梅等人一会儿抱婴孩喂奶,一会儿又洗餐具,奶瓶,并认真地填写产妇体温、脉搏跳动次数和大小便情况,门窗和桌凳扫拂得一尘不染。产妇们看到这种情况,感动地说,你们该不是铁人,也要看重自己的身体呀!玉梅微笑着说,不打紧,只要母子安全,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赵玉梅她们不但有勤勤恳恳的工作精神,而且还努力钻研技术。有一次,赵玉梅看到有些产妇在分娩时阴户破裂,非常痛苦。她就仔细留心观察和研究这个问题。就是在吃饭时,眼睛还盯着摊在炕边的“助产学”。终于了解到阴户所以破裂,主要是因为人工催生过急所致。产妇吴惠兰生头一胎,害怕难产,叫玉梅接生,她就细心指导孕妇,胎儿很自然地生了下来。从此以后,她们所接生的产妇,再没有发生过阴户破裂的现象。产妇李爱荣、杨玉莲早产,经过她们细心护理,两个体重只有三斤的婴儿也成活了。
她们在工作中处处关心产妇的舒适,殷玉霞看到产妇对产床感到不太满意时,她们就共同研究改进,创造了一种“土产床”。这种土产床是用砖和土坯砌成的,床头装有产妇扶手的木架,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脚蹬,产妇可以自由挪动到适合自己身材的地方。天气冷了,产床下面还可以烧火加温,很受产妇欢迎。
赵玉梅和她的三个伙伴,常常冒着酷暑严寒,奔走于泾惠渠沿岸的四十多个村庄。两年来,有三百二十多个婴儿经她们的手降生,并外出为九百多个孕妇作了产前检查。经她们接生的婴儿,母子都很平安,没有一个得四六风或产褥热的。在工作中,她们结识了许许多多像余秀云那样的亲人。许多母亲为了永久感谢产院,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院平”、“院安”、“红院”等。现在这一带孕妇采用新法接生的,已由两年前的27%增加到95%以上。赵玉梅和她领导的产院,今年8月受到了中央卫生部的表扬和奖励。赵玉梅和她的伙伴们,已被选为参加这次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先进集体。(附图片)
苗地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