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一步一层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19
第8版()
专栏:

一步一层天(人民公社史)
河北安国红旗人民公社 曹老恒
编者按 许多人民公社现在正发动群众编写人民公社史。这里选登的一篇,是河北安国红旗人民公社老社员写的。曹老恒同志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他在193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村里曾先后担任过党支部的组织委员、支部书记和村长、社长等职,现在是红旗人民公社淤村大队党总支委员。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丝毫不减他为党为人民忘我工作的蓬勃锐气,他整天跑前跑后,从来没有闲着的时候。他说话铿锵有声,思想条条有理,经他手处理过的事情,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因此,他好像成了这个村里的一部“百科全书”,干部们有了什么疑难问题,都要找他去请教。老人这篇文章就生动地叙述了人民公社发展的历史背景,给人们展示一幅幸福的图画。
从单干到互助组、农业社、高级社,一直至人民公社,这是社会发展的步骤,像上台阶一样,一蹬比一蹬高,一级比一级好,越走越幸福。可是,这个幸福的日子也不是容易来的呀!
财主恶如虎 天灾逼人命
在单干的时候,就拿一般中等户来说,人口不少,土地不太多,混上一年,遇个好年头,生活还好一些;要是不好,就成了问题了。缺的少点还行,缺多了就得破产,卖点用不着的东西,有时地也得去个一亩半亩的。到了明年,人口还是这么多,地可少了,这就不赶趟了。也有的家里伤耗人了,或闹病了,或小孩多了……地土今年去点,明年去点,有的就把地去没了,这就更成问题了。单干多少年,这样累下去的多了!
民国六年发大水,是个大歉年。我村一个名叫张老槐的,吃粮没办法,只得要着吃。他好容易才托人高利使了四百吊钱,打算籴点粮食。头一回上安国集,粮食涨了,钱不够了,他寻思下集再籴吧,可是下集更涨了。他心一窄,就用这钱买了点砒霜吃了。临死时,他说:“这日子不好混呀!还不如一死算了。”那时咱穷人真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啊!这年卖儿卖女的户多了!全村生活成问题的户不在少数。那时候有钱的人家不叫地主,叫“财主”,在早一亩地能值一百吊钱,这时候才卖个三十吊四十吊的。地弄来弄去,都闹到十几户财主手里去了。你没地的就去给人家打短工呗!
踏进新社会 幸福开了头
以后走到了新社会,人们的生活一开头就大变样了。头一步就是打井买水车,那时候人们哪来的钱买水车呀,政府就给贷款,这样,我们村里才打了批井,买了些水车,有了水浇园。一般的户,经过这样的旱田变水田,都缓过劲来了。
紧接着就是反黑地斗争。对这个,群众劲儿可大呢!这是1945年的事,反黑地斗争时日本鬼子还没走。群众实在恨那些地主们,他们隐瞒的黑地最多,交的公粮最少。经过组织贫农团,向地富展开说理斗争,前后一共弄出八十多亩地,分给了地土少的贫雇农户。又经过1947年的复查、土地平分等斗争,全村斗争出地主富农的四百多亩地,都又物归原主,分给了缺地少地的贫雇农户。因土地而破产的问题,这才算得到了解决。
互助合作好 生活大变样
互助组成立了。平分了土地,日子好混了;可是一家一户,顾了这顾不了那。把这个道理向群众一讲,互相结组,自愿两利,互助组呼啦一下成立起许多。评工、记分,十天半月一清工。可是干来干去,有的互助组清工的时候,就发现问题了。富裕中农人多,家具多,什么也不缺,干起活来赶趟,他们怕多用工,不愿意别人帮他干活。可是大部分贫农和下中农是拥护互助组的。在我们那个互助组里,有个叫杨世杰的,八口人,七亩地。不结互助组的时候,一年一个累,人家打一石五的地,他只打七八斗,总比别人差一半。以后结组了,组员们就问他:“你怎么就老赶不上趟呢?”他说:“一个小驴,一辆小破车,人少使不上劲,种种不当时,耪耪不当时,怎能赶上趟呀!”大家说:“咱们现在结组了,大伙帮你做个计划看行不行?”他说:“行!”众人就帮他做起计划来了:“今年你种它六亩麦子。多种点没关系,有困难大家帮助。”于是组里帮他拉粪耕地,就种上了。浇麦的时候,他也不遭难了,借个水车缺个人手,大家帮着。麦收时六亩麦子打了十来布袋。组员们问:“世杰,今年怎么样?”他高兴地说:“比往年强多了!我做这些年活,没现在这么松快的。”
转入农业社 又上一层楼
互助组转入合作社以后,优越性就更大了。土地并到一块,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土地拾掇好了,粮食打的也多了,少数困难户就更不成问题了。这叫“众人帮一人好帮”啊!可是这里边的事情也很复杂,你家的地好,我家的地赖,你富啦我穷啦的,净事。富裕中农也不稳当,总觉自己吃亏。1954年开了个群众会,全村四、五个小社就组织成了一个大社。还是初级社性质。社大力量更大了,有些大难处比小社更好解决了。可是隔不了几天,又有人说大社不如成立个“中社”好,六、七十户左右,步子别迈太大了。开会一决定,会上就安了四个桩儿。我也挺了一个桩儿,谁愿意投奔哪就投奔哪。后来一报,我挺那个桩儿就报了一百二十来户,别人的有三、四十户的,合起来有二百七十来户。四个桩儿刚安置上,名报好了,一开会,大家又说:“现在小社归中社,将来还得归大社,归一次算一次账,挺麻烦的,还不如这会儿就扯一个大社呢。”于是全村就又成立起一个大社,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嘛。不能说个个都愿意,但不愿意的总是少数,少数得服从多数呀。大社就这样成立了,接着又报进来几十户,一共三百零五户,我就成了这个大社的社长。
低级到高级 步步往高升
1957年成立了高级社,土地不分红了,地多人少的户就不太乐意。有些懒人,土地分红的时候,他还能装个病,不去做活,现在不行了,也不太满意。可是占很大部分的劳多地少的户高兴地说:“还是这个合理。地按说是分给他的,可是总的说地又是国家的。”少数人少地多的富裕户不敢说什么,也说:“这是社会的发展么,谁也要劳动,不劳动还能吃饭呀!”在成立高级社这阶段,也还是有许多问题的。有个叫杨老炳的,七口人,家有五个整劳动力,一年下来,光现款就分过三百多块,人们也爱做活。另一个叫曹树桂,也是七口人,一个老娘,几个小孩子,与杨老炳一样多的人口,可是生活就差远了。还有杨世杰,也是七口人,小孩子上学念书,他也六十多岁了,身子骨也不强,一年批红老赶不上趟,比曹树桂还困难。当时他老说:“咱是怎么也赶不上趟了,就得盼小孩子们长大了?!”这三户可以代表那时一般的情况。
今年农村成立了食堂,各人反映不同,就拿这几户的思想变化可以作个比较。杨世杰说话了:“这社会,你就跟着走吧,反正一步总比一步强。”别人问:“怎么个强法呢?”他说:“怎强?我这个实际情况就明摆着:高级社的时候我的人口多,劳力少,我是个缺粮户。买吧?那不得钱呀,批不着红。你就不穿点啦?不买点灯油洋火啦?这下吃饭可不发愁了,入食堂就吃饭,这多痛快!”曹树桂说:“过去我一个人蹦达,闹几个孩子,现在心里不压的慌了。”别人问:“怎么不压的慌了?”他说:“不惦记事了?!”可是这里边群众的思想也很复杂。成立了食堂,八分钱一个饼子,二分钱一碗粥。公布出去,大伙吃吧,饭票你领三块,他领五块,吃完了又去支出。人们也不考虑吃了怎么办,一年能批多少红。一家能吃多少钱。赶一个月一公布清单,张三全家吃八块,李四吃十块,说的清清楚楚。杨世杰一看清单可就“唉唉”上了,他想:我这七口人,照这样吃,一个月得吃多少呀?一年吃多少?一年能劳动多少?这么吃可了不得!现在这一改半供给制,又评级又奖励,吃饭不要钱了,还有零花钱。念书的也不拿学费。这一改,杨世杰可高兴坏了:“中了!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好处啊!人们只要好好干,按党划出的道道走,幸福日子就更快了。”
人民公社好 一步进天堂
今年成立了人民公社,那可真像进天堂啦。党不是说了吗?人民公社的好处,一是大,二是公。生产上有许多活,像机械化,水利化,像办工厂、炼钢铁,高级社也是搞不起来的,到了公社,这些都全面开花了。
劳力多人少的户,从平分土地开始就渐渐减少了。一般的户多是劳少人多。如夫妇两个,有几个小孩,初级社时是一个孩子,走着走着,不断添孩子,就又变了。一个叫曹根增的,四个孩子。在他入高级社的时候,老是分不多少东西。人家好劳力一年二百四五十个劳动日,他只不过一百个,生活年年成问题。社里照顾他,社会上也救济他。今年6月,女的死了,这一死,人们说:“曹根增这下可累赘了!这群小孩子可怎么办?”这一成立食堂,曹根增说:“我觉着轻松多了,要不这社会,凭我这双手,这群孩子,不去要饭吃干什么!”人们说:“像曹根增这样的,又升了一步。半供给制了,做什么吃什么,也不愁吃,也不愁穿。”他现在干活可积极啦!一天没个失闲的时候。他的一个学生上学不拿学费,在学校吃;一个住幼儿园,吃住都在那里。
人民公社是好啊!拿咱的看法是:无论是谁,花儿虽好还有残的时候,有青年就有壮年、老年,现在使青年、壮年、老年都没有一点顾虑。拿我们村里的幸福院说,现在有三十二个人,全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前边说的那个吃砒霜死了的张老槐家,三个孩子死了两个,一个孩子给了人家又要了回来。平分土地时这小子也分了地,分了房,也结了婚了,这几年又盖了一处新房。张老槐的媳妇还在呢,已经八十二岁了,也入了幸福院。在她一块儿的说:“你这辈子好不容易啊!小子他爹吃砒霜死了,这会儿你们也算圆和了。”她说:“圆和了!吃不愁,穿不愁,也入了幸福院了。不是新社会就活不到这一天啊!”(原载“蜜蜂”月刊,本报略作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