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一批移风易俗的战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0
第6版()
专栏:

一批移风易俗的战士
中共新乡县委第一书记 胡少华
“下放干部真是中,各项工作打冲锋。
相处劳动一阶段,真是手足亲弟兄。
在校你是我老师,下地甘当我学生,
技术革命是神手,宣传时事是先行。
搞福利讲卫生,还有很多说不清,
是农民是学生,再有本领难分清。”
这是小冀镇的农民赞扬下放干部的一首诗。今年,中央机关、河南省和新乡地委机关有七百多干部下放在新乡县进行劳动锻炼。这些同志初来时,大多数人的确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和群众没有共同语言。经过了劳动锻炼,又参加了农村整风和社会主义大辩论等政治运动,他们不但改变了轻视劳动的观点,学会了劳动,提高了政治觉悟,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地方工作,小冀镇农民对他们的赞扬并不过分。
提起下放干部的劳动,社员们总是说:“真破份”(肯干的意思)。在加强棉田管理的时候,第一机械部下放干部王屯大队提出:“不怕天热流尽汗,不怕刮风雷雨天,天热不过晒层皮,流汗不过湿件衣。皮肤愈晒越结实,衣服湿了再洗洗。”水稻插秧运动中,下放干部同群众一起昼夜浸泡在水里,脚划破、腿泡肿,仍然情绪高昂,坚持到底。防汛期间,不少下放干部不分昼夜地在河堤上巡逻,害病也不下火线,李砚农看到河堤决口,立即跳到河里用身子堵住决口。王桂梅也曾两次下水脱下棉袄堵决口。下放干部从农民群众身上学得了热爱劳动的好品质,他们的忘我的劳动态度反回来又教育了农民,在农村中移风易俗,插起了劳动光荣的红旗。下放到关堤的王爱生同志,冬天带头下塘挖污泥,冻的腿青脚紫。群众一见二话不说都脱了鞋袜跳入坑内。原来有些农民不安心农业生产,盲目向城市里跑。有些老人虽然自己劳动终生,可是,总觉得下地干活没前途,想找个机会让自己的子弟脱离生产当干部。一看到党派出大批干部到农村来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看法就有了改变。原来盲目流入城市的人慢慢地都回来了。七里营的一个社员看见别人都从城里回来了,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回来,就亲自到城里去把儿子叫回来。中、小学毕业生也都表示决心说:“人家大学生都下来劳动了,我这中学生还有啥说的,请看着吧,坚决把青春献给农村,建设美好的家乡。”老年人把下放干部当成教育子女的榜样。赵堤有一个老社员,儿子不爱劳动,他就教训儿子说:“你就没看见,部长、科长都下来劳动了,你年轻轻的不劳动,我看该让下放干部给你上课啦!”过去,有些基层干部不大注意参加劳动,群众对这种情况很有意见。今年春天,党号召干部种试验田,加上下放干部劳动锻炼,原来不大参加劳动的,都积极参加劳动。有一个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原来晚上一开会,早上就睡大觉不下地。下放干部去后,天天一大早在他门口等社员一齐下地,这位支部书记从此再不睡大觉了,不但天天早上下地劳动,还实行了在田间办公的办法。下放干部和基层干部劳动中早起晚归吃苦在前,对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赵村大队过去出勤总是超不过三百人,下放干部去了不久,一下增加到四百人,连长年不下地的老会计和刚过门的新媳妇都破例下地干活。保安堤的支部书记说:“过去敲锣打鼓都请不下地,现在钟声一响,地里的人就齐了。”
几百名下放干部在文化革命技术革命中大显神通,他们积极参加农具改革运动,创造、改良和推广了三千多件新农具。新乡的下放干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同志,他们对公社搞工业的帮助尤其大。在这些同志的帮助下,随着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在短短的半月内,实现了队队建工厂,社社机器响。全县由原来的二十八个工厂发展到三千二百个工厂。在文化战线上,他们更是活跃。在新乡县,他们亲自动手建立起小学七十七班,初中六十三班,红专大学七十班,扫盲三百七十九班,差不多每个下放干部都当了教员,并且创造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群众都说:“花多少钱也难请到这样的好老师。”农村的宣传工作和文娱活动,有了下放干部的参加也更加活跃,他们帮助搞起了很多俱乐部、读报组、文工团、生产快报等等。
在新乡县的确是哪里有下放干部,哪里的工作就先进。任何一项任务下来,下放干部总是又带头、又宣传、又帮助基层干部出主意订计划,成为农村中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比如七里营公社,那里的生产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一向都搞得很好,就是卫生工作不大出色。今年党发出除四害的号召以后,社党委虽然很重视,有些干部仍然只顾生产不讲卫生。可是,下放干部却一面宣传,一面动手大干起来,修理厕所、作茅坑盖、粉刷房屋、美化墙壁……。七里营的卫生工作很快就搞出显著的成绩。
下放干部不但积极参加劳动,把文化技术知识贡献给农村,还放下架子同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情同骨肉的关系。下放干部为群众刷锅洗碗、担水、推磨、抱孩子、料理家务已是常事,群众也把下放干部当成自己最可信赖的亲人。他们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留给下放干部吃,有些同志下地干活,老大娘们不知什么时候就悄悄地给口袋里放进去鸡蛋和干粮。群众家里有事,也最爱找下放干部商量,婆媳不和,要请下放干部调解,收粮过秤、记工分要找下放干部代办,甚至年轻姑娘给未婚夫写信也找下放干部当参谋。下放干部和群众亲如家人的关系,对于密切党群关系起了很大作用。群众说这是土改时的干部又回来了。群众也衷心拥护党的这一干部政策。老年人常说:把人民的江山交给这群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年轻人,真不中。毛主席就是英明,让他们来劳动劳动,锻炼的能文能武,回去再工作,心里就有数了,人民的江山就成了铁打的了。这是对我们党的这一干部政策的最好的评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