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妇产院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0
第8版()
专栏:

妇产院长
江之水
那是冯林梅从祁县回来的第三天夜里,和顺县城关乡合作社召开了一个社务会议,冯林梅把她在祁县看到人家建立妇产院的情形和给妇女们带来的方便详细地作了介绍。就在这天夜里,大家也决定了开办妇产院,选接生站站长冯林梅当了院长。
7月18日,也就是开会的第二天,冯林梅和几个接生员就忙碌得像办喜事一样地东奔西跑,她们把社里新给腾出的几间空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抬土、担水、糊墙、刷浆都是她们自己干的。社里暂时只能拨给她们十四元钱,她们就根据勤俭办院的方针,购买了必需的席子、锅碗、痰盂、便器。热心的群众,还送给她们一些桌、凳、水瓮等用具,她们自己又用旧木板和旧织布机改制成一架双折自动产床。
一连忙碌了两天,大家也够累的了。第三天夜里,人们都回家休息了,只有冯林梅一个人看守着房子,可是,万没想到就在这天深夜产妇突然来了。
这是产院成立后迎接的第一个产妇,冯林梅虽然已经接过无数的胎了,但她今夜显得有些异样、紧张,她觉得这位生第一胎的年青的产妇到这里来是对她们莫大的支持、信任。黎明时分,她细心地给产妇拾下了一个胖胖的男孩子。
冯林梅特意问清了这年青的产妇叫李爱花,是个共青团员,在公共食堂担任炊事员……好像她要记下这些,来纪念产院的成立。
等冯林梅躺在床上,望着那甜睡的母子,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入睡,她想得很多很多……。
冯林梅有过一段悲惨的遭遇,她讨过饭,住过山洞、破庙,1940年前后被迫卖过两个女儿。
1945年和顺县解放了,她成了斗争地主的积极分子,担任了村妇救会主席,第二年加入了党。1948年以后又一直担任了村支部书记。
冯林梅作起接生员,也许是有些偶然的。和顺县是个偏僻落后的山区,这一带一直是用旧法接生,产妇生娃以后不能躺床,只能坐高枕,饿了不能吃饭,只能喝两口米汤。因此新生的娃儿经常保不住命,产妇的危险也很大。1952年县里成立新法接生训练班时,怎么也派不出人去。冯林梅是个党员,她深知道一个党员应该从各方面关心群众的生活,又搭上自己的母亲过去给人旧法接过生,她多少懂一点这些事,她就带头亲自去受训了。回来,她四处奔走宣传新法接生,然而受旧习惯束缚的人们,一时还不理解她的苦心,还有人说:“冯林梅,你说的这么好,你自己怎么不先试试呢?”她听了又难过又好气。是呀,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不能生养了,要不就给你们带个头又怎的?
机会终于来了,1954年,她在左权县工作的儿媳妇要生养了,这总算是自己家的人了吧。冯林梅给儿媳妇写了一封信,叫她来和顺县生养,并且告诉她一切都要用新法接生。儿媳妇是个非常懂事的人,她马上给婆婆回了一封热情的信,说她正需要婆婆的照应呢。
于是冯林梅就高兴地张罗着一切,最主要的还是组织大肚子们来参观。可是到时候好多孕妇又不来了。她们听别人说,孕妇进别人家的产房,自己肚里的娃就保不住了。冯林梅最后找到孕妇李银细的丈夫,因为他是个党员,让他动员自己的妻子来参观。李银细果然听了丈夫的劝告前来参观了。李银细以前生过六个孩子,但是六个孩子都在生下五、六天时抽风死了。这次,李银细把希望都寄托在冯林梅身上,结果用新法接生后,她这第七个孩子保住了。
人们对冯林梅的看法变了。她主持召开了村支部大会,决定由党员带头,以后凡是要生孩子的一定要用新法接生。群众看党员都带头了,再说又是好事情,还有不赞成的吗?
现在,产院已经成立四个多月了,一共接生了八十多个孩子。做了胎前检查二百多人,普遍推广了孕期卫生及经期挂牌制度,还协助地区医院培训了三十多名基层助产员。产妇住院一周也只要一元五角左右就行了。
“我一切都顺心极了。党指给我要走的路,我永远跟着党走,我的路是不会走错的。党也帮助我找回了我过去卖掉的一个女儿,只是大女儿还没找到。假若她还活着,现在也一定很幸福,但我总还是想能找到她。她今年该已是二十一岁了,我清楚地记得,在她左手腕上有一个不大的黑痣……。”
我最后特意记下了冯林梅的这一段原话,我也像冯林梅一样地希望着出现一个奇迹,有一天,冯林梅终于找到了她失去的女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