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苏联人民拥护教育改革提纲 在全民讨论中提出了许多具体实施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2
第4版()
专栏:

苏联人民拥护教育改革提纲
在全民讨论中提出了许多具体实施建议
本报莫斯科21日电 记者沈一鸣报道,苏联自公布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提纲一个月以来,受到各界人民热烈拥护和支持,随即展开了全民讨论。目前这一讨论即将结束,教育改革提纲将提交在12月22日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讨论。
在讨论中,人们一致认为在苏维埃政权年代苏联在教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苏联学校培养出来的千百万干部在国家建设各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把苏联的科学文化推进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目前提出要改革教育是因为大规模的共产主义建设向学校提出了新的任务。
教育改革提纲中所指出的主要原则在讨论中已得到肯定,即今后中等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八年制义务教育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八年制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要参加公益劳动,第二阶段青年通过工农青年学校,综合技术学校和技术专科中学获得完全的中等教育。而高等学校应当接近生活接近生产。如在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举行的讨论会上,许多院士都指出,现阶段教育科学院的任务是要用实际行动来执行教育改革提纲中的提示。
在肯定教育改革提纲原则的基础上,从院士到学生家长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如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莫诺斯左恩认为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的任务应当为学生从事社会生产劳动作好准备,从一到四年级应教会学生初步知识和有阅读、书写、计算的能力,而从五到八年级应系统地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教给学生关于自然、社会的科学基础知识。在这个阶段还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技术初级阶段教育,使学生建立科学唯物世界观的基础和对学生进行劳动、体育和美学教育。而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则应保证全面培养学生能走上生活道路,在国民经济和文化各部门工作,以及升入高等学校。
在谈到如何使教学更好地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时,有人建议专业学校应该设立在大型企业、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技术修理站里,这样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近生产,消除脱离实践缺乏生产知识的毛病。哈尔科夫州国民教育处主任鲍依科以这个州一些已设有生产学习车间的中学为例说,这些学校的学生通过生产学习和帮助工厂制造订货,丰富了他们的生产劳动技能。
许多人在讨论中用实际经验证明教育改革提纲中提出的高等学校应当接近生活、接近生产原则的正确性。白俄罗斯国民经济学院副院长诺沃谢洛夫在一篇讨论文章中说,这个学院在两年前就试行了改革,现在这个学校一二年级70%、80%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的生产工龄的。实践证明,这些受过生产劳动锻炼的学生,虽然在开始时对个别科目(如外语、高等数学)感到吃力,但到第三学期不但能赶上那些由十年制来的学生,而且学习质量甚至超过他们。
提纲中关于在发展高等学校方面将首先发展夜校和函授学校的建议,受到广泛的拥护。
从每天报刊上发表的讨论文章和大量读者来信中可以看出,人们对 教育改革所提建议的方面是很广的,如对提高师资质量、改进教材、帮助在职工人提高技能和在不同地区进行不同改革步骤等问题,都发表了意见。此外,在讨论中对是否需要为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专设学校问题,几岁才适合入学问题,中等学校是否需要分科问题等,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群众提出的大量有益的建议都将得到充分考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