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昔日刻木结绳 今朝诗歌满墙 怒江傈僳族人民文化大翻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2
第6版()
专栏:

昔日刻木结绳 今朝诗歌满墙
怒江傈僳族人民文化大翻身
本报讯 记者黄昌禄报道:昨日刻木结绳,今朝诗歌满墙。云南边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采取群众运动的方法,在短期内使傈僳族人民文化大翻身。
怒江地区的傈僳族过去不但生产处于原始落后状态,文化上也是一张白纸。除极少数人懂得专门在宗教上使用的文字外,广大群众都是文盲。那时,他们只好用刻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或通讯,用手指头和玉米粒来计算数字,算年月看手板心上的脉纹。文化上的蒙昧状态,给傈僳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困难,特别在合作化和大跃进中,困难更多。许多农业社用玉米粒丢在竹筒里或用木棍刻划记号来记工分,有时玉米被老鼠吃了,木棍被小孩烧掉了,账就算不清。社干部在领导生产中需要掌握全面情况,但别人汇报的情况没法记下来,时常忘记,影响了工作。没有文化,社员学习科学技术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使傈僳族人民摆脱原始的文盲状态,进一步推动生产,几年来,党派了许多语文工作者到怒江进行工作,并帮助他们创造了文字。新的傈僳文是根据傈僳族人民的语言所创造的拼音文字,本来比较容易学,在短时间就可以学会的。但在推广傈僳文字之初,有人把文字工作神秘化了,认为只有知识分子才能担负这一工作,有人强调要培养出大量教师、办起正规的夜校后,才能普遍进行扫盲。总之,他们认为边疆少数民族的扫盲只能慢慢来,不能多快好省。自治州党委批判了这些错误论调,确定只要贯彻群众路线,就可以快。在这一方针下,全州开办了大量的短期训练班,突击训练了一千多名农村积极分子和小学教员当扫盲教师。他们边学边教,教会一批,再扩大一批。同时,发动群众诉没文化的苦,辩论学文化的好处。在辩论中,傈僳群众说:“过去汉族计年用金文字,傈僳计年用手板心,今天共产党为我们造了金文字,一定要学好!”于是迅速形成了“万人教,全民学”的轰轰烈烈运动。在运动中,群众创造了许多办法,来解决生产与扫盲时间的矛盾,来克服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他们在田间路旁遍插字母表及识字牌,在墙上,门上甚至在犁架和镰刀上,都写满了字,休息时间学,吃饭前后学,走路也学,形成了“到处是课堂,遍地读书声”的新局面。从8月到10月,全州三万二千多个青壮年文盲中,将近70%的人都学会了傈僳文字,不少老年人也摆脱了文盲状态。
广大傈僳族人民掌握了文字工具以后,他们的生产和精神面貌迅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农业社普遍用文字代替玉米粒和木刻记账的方法,许多刚学会文字的青壮年担任了会计。普洛农业社还办了墙报,社员们第一次用大字报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表扬和批评。国庆节前后全州建立人民公社时,傈僳农民纷纷用初学会的文字写了申请书,仅碧罗人民公社的社员就写了七百多份。玛哈底村农民巴华强的弟弟在碧江中学读书,过去他要亲自跑到学校去给弟弟送钱,来回需要四天时间,影响了生产;他学会文字后,就在家里写一封信,把钱汇给弟弟。创作组、读报组和黑板报,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州各地不断出现。仅碧江县的群众,就创作了一千多首民歌。(附图片)
云南拉祜族过去用刻木记事(左图),记的事情各有不同,往往本人才知道。现在拉祜族农民已经用拉祜文记工分了(右图)。 王传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