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转炉医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3
第2版()
专栏:

转炉医生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起泉
本报记者 张慧贤
北京钢厂第一炼钢车间像一个战场,火红的钢花四溅,吊车来回运着钢水。在这里紧张地进行战斗的不仅有直接从事炼钢的工人,而且有为炼钢服务的“工兵”——修炉工人。
本月5日下午,修炉工段段长张朴正同修炉工人们修理二号五吨转炉的时候,忽然一号五吨转炉的风眼又烧坏了,冲天炉化出的铁水不能送进转炉炼钢,流得满地都是铁水。大家都急坏了。张朴立即跑到值班主任面前提出要求:
“我要用热补的办法抢修转炉,请你批准。”值班主任刚表示同意,他就飞快地跑回炉前,不顾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抓起一把镁砂泥补上了风眼砖的缺口,又把快烧坏的风眼插上铁管。不到一小时,五吨转炉又继续运转起来了。
一号五吨转炉修好以后,人们都议论开了。有的工人称赞说:
“张朴真是好样的,又勇敢,又机智,炉子那么热,就伸手修炉,真没见过。”
“也奇怪,为什么热得一千多度的炉子,没烫坏他呢?”
张朴自己也觉得奇怪:“是呀!炉子太热,一千多度,为什么我刚才补风眼没烫坏我呢?”他从这里得到了一点启示:“既然可以热补风眼,怎么就不能热挖风眼呢?如果能在风眼快坏的时候就有计划地换成新风眼,不是就能延长炉子的寿命吗?”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想放到风眼口试验一下温度。可是没等他送到,纸就被风送进炉子里去了。
“啊!原来是这样!”张朴发现一千多度只是炉子里边的温度,而风眼是送风口,并不是那么热。这个小小的试验,使张朴高兴极了。他心里想:这回可有办法了。冲天炉工人老向我们挑战,让转炉喝干他们的铁水,过去常常喝不干,把铁水往地上倒,现在可能保证给多少喝多少了。
张朴找到车间女技术员阎峰,把他的想法和刚才试验风眼的情况告诉了她。随后又找到老工人毕书臣和刘依品,青年组长张淳等,一块研究用热换风眼的办法修理转炉风眼。
热换风眼,本来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但过去很多人认为炉子太热,不敢采用这种办法。因此,常常因为风眼坏了,停止炼钢二十四小时,把炉内耐火砖拆掉重砌,严重地影响着钢的产量。
第一炼钢车间的领导上积极支持张朴等人的倡议,让他们在已经炼了二十多炉钢的风眼快坏的一吨半小转炉上试验。在实践中,他们只用四个小时就换好了风眼,小转炉一直运转到五十三炉时才需要停炉修理。这次试验证明:用热换风眼的办法,能使转炉炉龄延长一倍,而且还可以利用炉膛扩大的有利条件,增加了钢产量。
热换风眼试验成功以后,张朴和女技术员阎峰等都受到了领导上的表扬。
张朴原来是个铸钢工人,对修转炉是“外行”。今年9月,他被调作修炉工段段长。修炉工作对炼钢多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开始,他心里很害怕:不懂修炉技术怎么能当段长呢?但当时全国各地人民都大批参加炼钢的事实鼓舞着他向困难作斗争。上班时他同刘依品和毕书臣一块修炉,下班时就找女技术员阎峰讲修炉理论。他口袋里总是装着一本“白云石耐火材料”,有空就看,不懂就问。经过几个月的苦心钻研,“外行”变成了内行;同事们都称他作“转炉医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