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欢迎文学作品插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3
第7版()
专栏:读者论坛

欢迎文学作品插画
时常曙
在中国,文学作品附有插图,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鲁迅先生说:“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连环图画琐谈”全集六)小说不说,就连古诗也常有作画的。为唐诗作画的,就不胜枚举。明刊本“唐诗画谱”中集印的关于以唐诗为题材作的画,历代为广大读者所欢迎。“诗余画谱”中也有许多不朽的名画。诗画相成,倒真成了“诗中有画”了。
文学作品附有插画,那作用倒不独是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已,通过作品的插画,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会深刻,有助于读者把握人物的形象,使人物的形象直观化、具体化。鲁迅先生是十分关心这一艺术作品的。1935年先生曾亲自收集俄国文学作品插图,热心地出版了“死魂灵百图”,并为它写了“小引”。提到“死魂灵”的“风尚”,鲁迅说:“倘使没有图画,是很难想像清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假如不是亲眼见过古人,或者从画面上、舞台上见过当时的衣著和人物的行止,那确实也是不易想像的。鲁智深究竟是怎样的相貌呢?林黛玉该是怎样一个形象呢?确实有的少年朋友说她该穿一件长衫;而鲁智深也许会戴上八角帽。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说:“书籍的插画,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这见解是极为正确的。
近年来,出版界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新出版的作品,有的附有照片、手迹、插画等等,但这努力还嫌不够。见诸于报刊上的读者来信,要求画家为文学作品作画的,那迫切的愿望,那期待的心情,出版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作品的插画,确实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李六如同志的“六十年变迁”、冯德英同志的“苦菜花”中的插图不仅为作品增润光彩,而插画本身就是优秀的美术作品。许多专为作品插画的艺术家,在读者中也享有很高的盛名。差不多所有的文艺刊物,都注意了插画。每当我看到苏联出版的作品,使我不得不由衷地产生一种喜爱的心情。那装订的精致,排版的工巧,插画的优美,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新近出版的几部优秀作品,如“林海雪原”(曲波著)、“山乡巨变”(周立波著)、“红日”(吴强著)、“红旗谱”(梁斌著)、“青春之歌”(杨沫著)、“百炼成钢”(艾芜著)等拥有广大读者的小说,读者是多么愿意看到其中的插图!失望的是一幅也没有。曾经有过这样一位读者,听说“山乡巨变”很好,到书店去买,但一看没有插图,便放弃了买的打算;准备先借一下看看,等再版时能有插图再买。这虽不是一般现象,但还不是完全不能说明问题的。
文学作品的插图,当然还不是起着绝对作用的。但那作用实在有辅助的效力。这在普及的意义上讲,也或多或少会有益的。尤其对于少年读者和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它虽比不了电影,看了“白毛女”电影的人会比看“白毛女”剧本所得到的印象深刻得多,形象也鲜明得多;但用来说明插图的作用,还是有些道理的。
我们欢迎文学作品印有插图;无论是小说或散文、诗歌也好。我以为,画家为文学作品作画,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出版界注意并努力使作品附有插图,也是无可推诿的使命。这无论是从工作的应该或是读者的需要上来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