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适应小麦深耕和高度密植的新情况 创造新方法 管好高产田 陕西省的一套技术措施踏实细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5
第1版()
专栏:

适应小麦深耕和高度密植的新情况
创造新方法 管好高产田
陕西省的一套技术措施踏实细致
本报西安24日电 陕西省各地人民公社针对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后出现的新情况,积极改进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提高管理质量,为明年丰收打好基础。
今年陕西省在已播种的二千三百多万亩麦田中有四百九十五万亩是小麦高产田。这些高产田都实行了深耕和高度密植。实行高度密植后,小麦需要的水分要由过去每亩平均七十方增加到一百方,而且需要多次按量灌溉。密植后通风不良和日照不足的问题也需要解决。防止倒伏特别重要,此外还要采取高空作业等措施来防风。这些都是过去田间管理中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
根据这种新情况,陕西各地人民公社研究了上一季小麦深耕密植的经验教训,提出要作到知冷知热知饥知饱的口号,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新的小麦田间管理的技术措施:
在灌溉方面:关中主要产麦区渭惠、泾惠渠灌溉区的人民公社已改变了过去大畦漫灌的作法,给三百多块小麦高产田安装了地下灌溉管道,计划用小定额灌溉,做到要多少水浇多少水,提高小麦高产田保水能力,使地面经常保持松软状态,促进麦苗迅速发育。渭南、临潼县给小麦高产田的行间用木棍或铁棍扎了小窟窿,灌溉时水就能把肥料溶解渗入小窟窿内,很快为小麦吸收。陕南农民正在根据当地山坡多,地埂短,地块小的特点,给小麦高产田作喷灌设施。据南郑、褒城等县、市的不完全统计,已经利用灌区高差水的压力作用,将陶管埋在灌区高差处的土层内,作为引水管,下面安接连管,再在接连管上用白铁作喷头,然后在灌水时顺着田面前后移动的办法,作出十五个土人工降雨器。用这种方法灌溉可以润湿地面空气层、降低小麦高产田的行间温度,克服在高度密植后的通风不良。
在施肥方面:各地不仅注意了施肥数量,还注意了肥料的搭配;同时,为了防止倒伏而大量施用草木灰。武功、三原、耀县的人民公社在今年给小麦高产田施肥中都进行了速效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混合追施,氮磷钾适当配合。高陵、泾阳两县的人民公社已经给六万七千亩一级和二级小麦高产田施了一次腐烂的人粪尿,一次草木灰。长安县有许多人民公社在施草木灰前,先浅锄,后灌溉,使草木灰分解出的钾,很快渗入土壤内,被小麦吸收利用,促进基节发育。为了不使肥料压住麦苗,影响小麦生长,还把所施的肥料打碎、耱烂和过筛。
在防冻、防风方面,各地根据历年冬灌后容易发生地皮裂缝的情况,今年对高产麦田都进行了冬锄冬耙耱以防寒保苗。醴泉、泾阳县的人民公社中有许多生产队用豆秆等给高产麦田打了草帘。白天把草帘卷起来放在地头上,让麦苗吸收阳光。晚上把草帘放开给麦苗盖上,保暖防霜。各地还及早采取措施防风防倒伏,大荔县羌白人民公社已经在小麦丰产田周围栽了篱笆,每畦的周围拉了铁丝,准备防止倒伏和解决通风透光问题,还给每隔两步远栽了一个木桩,以便将来高空作业。榆林专区长城沿线的风沙区也开始动手防止卷沙南下打坏麦苗。定边县农民已经给四千多亩小麦高产田的周围筑了高达二尺的地垸,给三千多亩川地小麦高产田的周围全部打了二尺到五尺高的围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