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新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5
第2版()
专栏:

新兵
本报记者 尹崇敬 黄军
渤海湾内海河左岸的一片土地上,几个月前还是一片静悄悄的原野。现在,一座八层楼高半里多长的大炼钢厂已经矗立起来。一排十五座大型转炉和化铁炉喷出的浓烟,像一条条巨龙在空中翻腾;忙碌的火车直接从厂房内把成千上万吨的钢锭给祖国运送出来。这个厂就是天津钢厂第二厂。
这是一座华北平原上首屈一指的炼钢厂,在这里人们看到了随着工业的大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正在发展壮大,年青的农民、学生、小商贩、手工业合作社的社员……纷纷走进了工厂。他们在为钢而战中,在党组织的教育和老工人的帮助下,正逐渐地克服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工人阶级的风格正在形成。
土地的主人变成
了工厂的主人
在厂房的最西头,有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工人程竹云,常常兴奋地指着一号铸钢池对人说:“在这个池子的下面,我曾经亲手种过四年多土豆和大白菜,今天这里却长出了一排排火红的钢锭,我真是越看越高兴。”原来,这座厂房的地基前身是“满天红”农业社的一片园田,程竹云是这个农业社的社员,而一号铸钢池下面的那一段土地,正是他土改时分得的斗争果实。今年7月间,“满天红”的社员们听说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设炼钢厂,个个兴高彩烈,不惜牺牲小集体的利益,自己动手把正在生长着的各种蔬菜拔掉,平整一新,供给钢厂使用,不少农民为了支援钢帅升帐,应钢厂要求,进厂作工了,程竹云就是其中的一个。
程竹云是个贫农的儿子,从小失去了爹妈,跟着奶奶到处乞讨,受尽了痛苦辛酸,解放后才翻了身,先分得了土地,后加入了农业社,现在又参加了工人阶级的队伍。他常常这样说:过去我们是土地的主人,现在是工厂的主人,钢厂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好好地向老工人学习,把他们的高贵品质继承下来。程竹云现在的具体岗位是在原料工段作装卸押运员,由于他努力学习,不到二十天就熟悉了各种业务。
在钢铁战线上入伍
在巨大的厂房中间,是五号和六号转炉,这里,经常有一个名叫张广元的青年工人,他那勤快而熟练的动作,不了解的人,准以为他是个老炼钢工人,其实不过是今年刚进厂的高中毕业生!
今年暑期,张广元已经报名准备投考北京大学了,但他忽然听说天津钢厂进行大扩建,迫切需要新工人,他就报名来到了钢厂。不久,大学举行入学考试,有的同学劝他快参加升学考试去,张广元本来就想读大学,同学这么一说,真想一走了事。但是工地上一天天耸立起来的宏伟厂房,又吸引着他舍不得离开,他想:难道自己在这生活的激流里经不起考验吗?……这时候,他知道了毛主席在天津视察的消息,听说了毛主席的重要指示:“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张广元越琢磨心里越热呼,想不到自己正在亲手建设的钢厂居然这么重要!于是,他下定决心在钢铁战线上“入伍”了。可是新的波折又来了,不几天,他接到天津第一钢铁工业学校的一封信,聘请他去当教员。为此,同学们特地跑来劝他说:在钢厂当工人,学不到什么,钢校生活安静,又有机会读书,多好!一个问号在张广元的心中转了一下。最后,他并没有动摇。正是这天晚上,师傅第一次教他练习用钢勺到沸腾的转炉内舀钢水样,初次上阵,他心里有些发慌,又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作。一千多度的火舌猛然袭来,灼伤了他的鼻子和左腮。同学们又劝他说:这何苦来。结果同学们被他说服了。
张广元上班以后,就悄悄地观察老师傅是怎样操作的,经过每天勤学苦练,钻研技术,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上掌握了一般操作技术。现在领导上已宣布他正式担任炼钢第二助手。
泥水匠成了修炉工
砌炉工孙海水,原来是个泥水匠,多少年来只给市民家内砌个墙、抹个灰,作作炉灶、修修房顶,至于到烈焰翻腾的炼钢炉上来修炉、砌炉,这样艰巨而又光荣的活儿,过去不但没作过、没看过,连想也没想过。开始时,确实有些胆怯,思想也有些动摇。但是,他在党组织和老师傅的不断教育下,思想逐渐稳定下来,胆子也逐渐壮起来了。
12月6日,是厂内组织高产的日子,全厂生产紧张,人人心情激动。早晨八点钟,孙海水所在的五号转炉第二十四炉钢水已经炼成了,操纵台上的转盘机开动了,魁伟的转炉徐徐地向前倾侧过来,准备让炼钢工人们扒渣子,刹那间,炉身和炉帽接口的地方,由于炉内白云石砖被浸蚀,炉墙钢板被钢水穿透了,“呼”的一声,开了碗口大的窟窿,卷着烈火的钢水冲了出来。操纵室里的工人紧张起来了,赶快开动控制器,把炉子转正了回去。这时,炉内的十四吨钢水处在非常危急的境地,要是老不能扒渣,耽误出钢,只有报废了。在这紧要关头,孙海水出现了。他提了一桶镁砂泥,跳上高高的跳板,冒着迎面喷来的火焰,飞速地将镁砂泥向跑钢口堵去。他恨不得在一秒钟内就堵好。使的是铲子,他嫌干得不快,扔了铲子,就直接用手抓泥扑将上去。先后扑了五、六十把泥,窟窿终于堵住了,钢水并没有受到损失。
向老战士学习
11月4日夜晚,车间里和往常一样,炼钢炉吐着灿烂的火焰,鼓风机发出隆隆的吼声,天车吊起一个个的钢水包在空中来来去去,全厂到处弥漫着一片炽热的战斗气氛。突然间,八号转炉上格外紧张起来,原来是装料的卷扬机坏了,需要加进炼钢炉的白灰、矽铁、锰铁、莹石供应中断了,等着修理卷扬机得两、三个钟头,眼看就要停产,怎么办呢?运料组工人陈凤治毫不犹豫地立即向其他五个运料工人提出:“卷扬机坏了,不能眼看着生产受影响,我们抬,也要把料抬上去。”同伴们都一致同意他的建议,但是炉台有一丈多高,梯子又窄又陡,抬不上去。这时,陈凤治急中生智,找来了许多麻袋,装上白灰、矽铁、锰铁和莹石,就带头一袋一袋的往上背,一气背了三个钟头,五吨多料源源不断地运到了炉旁,不但挽救了这一炉钢水,而且在三个钟头之内,在没有卷阳机的情况下,保证转炉正常地生产了三炉钢。在那寒冷的冬夜,人们穿着棉袄还冻得打战,可是陈凤治却被汗水浸透了衣衫,坚强的意志驱散了他全身的疲劳。
陈凤治过去是一个城市居民,这个新工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干劲呢?当人们问他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一看到炉子出毛病,我立即就想到:我虽是一个新工人和老工人一样,肩负着光荣的重担;老工人的品质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要永远向他们学习。”(附图片)
邵文锦插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