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冷浆田长千斤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5
第3版()
专栏:

冷浆田长千斤稻
中共江西黎川县委副书记 王国本
去年冬天,黎川县曾经有人预言,1958年粮食亩产五百斤是不可能的。时间仅仅过了一年,事实如何呢?全县三十一万二千二百三十七亩水稻,平均亩产不是五百斤,而是一千多斤,接近一倍地跨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生产指标,比1957年增加四倍多。
这是一个翻天复地的变化。从此,在一贯低产的黎川县,粮食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
落后面貌能改变
黎川县位于赣东边境,武夷山系横贯其间。全县山峦重叠,气候寒冷。半数以上是山排冷浆田和硬板田,耕作不易,而且田多人少,绝大部分为一季晚稻,解放前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五十斤。
解放以来,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57年平均亩产二百九十七斤。这种增产速度是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领导思想受自然条件的束缚,缺乏向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勇气。
怎样才能改变黎川县山区落后的自然面貌呢?我们认为,要改造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摸索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客观规律。
1956年,县委几个领导同志分头深入基础较好的幸福社和“五一”社,和社员共同研究增产的途径。幸福社这年由“春分”后七天浸种,改为“惊蛰”浸种。这一年,将一千五百五十七亩一季晚稻改为双季稻,亩产达到四百四十四斤。“五一”社改种的双季稻,亩产也达到四百一十七斤。经过一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必须打破常规,提早季节,将单季变双季,相应地推行一系列的先进增产措施。
幸福社和“五一”社取得大面积丰收,并不是得天独厚,而是人们鼓足干劲战胜自然的结果。既然这两个社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取得丰收,为什么全县其他地方不能呢?
1957年冬天,农业大跃进的声浪传到武夷山区。县委初步提出了“实现双季化,亩产跨纲要”的计划。但是,习惯势力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山区落后论”、“唯条件论”蒙蔽了人们的眼睛,看不清飞跃发展的形势和前进的道路。县委对这种自甘落后的右倾保守思想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县委用幸福社、“五一”社增产的事例,驳斥了保守分子的悲观论调,全面地分析了当前飞跃发展的形势。因而,人人思想解放,增产信心百倍,区与区、乡与乡、社与社之间开展了农业增产挑战竞赛,形成了“人人争上游、个个争第一”的浓厚气氛。
三个高潮,三大战役
通过前一阶段反右倾保守思想的斗争,我们深深体会到: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下一步在组织行动,向自然决战,实现增产计划的战斗中,更必须大搞群众运动,把全县人民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在这一年中,我们通过组织三个高潮,三大战役,充分发动了群众,争取了时间,争取了主动,终于取得了粮食生产的全面大丰收。
三个高潮,是指水利高潮,积肥高潮,冬翻高潮。
去冬今春向自然进军的初战胜利,为实现1958年农业大跃进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相信自己的力量,破除了迷信,纷纷提出修订增产计划。“惊蛰”前后,即着手领导群众浸种播种。许多山区农业社采取田头生火,提高气温,家家烧温水浇秧田,提高水温等办法,战胜了寒潮。
“清明”前后,即全面开始插秧。插秧,是争取今年大丰收的第一次战役。县委进行了周密布置,各级党委亲临前线,层层包干,各部门、各行业全力支援,全县人民奋战二十天,终于在“立夏”前六天完成早稻插秧任务。
夏收夏种,是争取今年大丰收具有决定意义的另一次战役。因为,相当于去年五倍的三十万亩早稻和二十万亩晚稻需要在“立秋”前完成。如果按全县劳动力计算,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一亩多田的收种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又动摇了,他们提出压缩晚稻栽种计划。县委坚决否定了这种促退的作法,对夏收夏种作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前方后方协同作战,苦战二十天完成收种”的口号,组织占全县总人口60%以上的七万大军,猛攻“双抢关”。全县一千五百多名干部走向田间指挥战斗,全民总动员,在“立秋”前三天全部完成夏收夏种任务。这一巨大的胜利,不得不使右倾保守分子目瞪口呆。他们那种甘愿作自然的奴隶,不敢轻举妄动的“爬行”思想,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飞跃发展的形势面前,又一次碰壁了。
同样地,全县人民拿出了夏收夏种的革命干劲,在大搞钢铁“淮海战役”的情况下,突击七天,顺利完成了秋收冬种任务,这是又一战役的胜利。
扭 转 了 乾 坤
195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以前,某些人把在黎川县亩产粮食五百斤看成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河,现在,这种陈腐的观念已彻底粉碎了。以前所谓的“千山万山山连山,悬崖底下冷浆田,一年受尽千辛苦,粮食不能吃到年”的境界,已被黎川县英雄的人民,以扭转乾坤的气魄,根本加以改变了。从此,黎川县已经由过去人们被自然奴役进入到人们征服自然的新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