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阅读
  • 0回复

叫河水流上山坡——访治水英雄李大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5
第3版()
专栏:

叫河水流上山坡
——访治水英雄李大贵
本报记者 田庄
如果你坐着飞机穿过鄂北上空往下了望,就会发现:在这个群山蜿蜒、丘陵起伏的地方,到处是一条又一条的渠道,连结渠道两旁的便是数也数不清的塘、堰和水库,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看去十分美丽,这就是湖北省襄阳专区创造的西瓜秧式的自流灌溉网。
襄阳专区的西瓜秧式自流灌溉网,无论在湖北还是在全国,都是很有名的。它的特点是,拦河扎坝,盘山开渠,引水上山,使河水、渠道、塘堰和水库连接起来,做到常年蓄水,忙时用水,不仅减少和消灭旱灾,变旱地为水田,而且可以变车水为自流灌溉。由于拦河坝像“瓜蒂”,引水渠像“瓜秧”,而沿渠道两旁的塘堰和水库,像结满了瓜藤的“西瓜”,因此,当地群众都把这叫西瓜秧式的自流灌溉网。这是我国水利建设上的创造,它迅速地改变着素以农业低产著名的襄阳专区的面貌。
西瓜秧式自流灌溉网是怎样创造的呢?当你与襄阳专区的干部或是农民接触的时候,他们都会向你介绍许多创造西瓜秧式灌溉网的英雄人物,而其中最受人们敬爱的就是李大贵。今年春、夏,我在这里访问的时候,就曾不止一次地听到关于李大贵引水上山的故事。
那是1954年的事。
均县有个只有二十一户人家的李家湾,那是个非常寒苦的地方。红橙色的土地就像大火烧过一般,当地人都是这样形容它:“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解放前,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只歌谣:“遭孽莫过李家湾,湾后荒山,湾前河滩,不是干就是淹,一年四季受饥寒……。”
解放后,农民翻了身。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组织了互助组,到了1954年,全村的人又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农业社。当时的社主任便是受尽了折磨,吃尽了苦头的李大贵。这一年,李大贵已经入了党,现在又被大伙推举出来领导农业社,他越发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他想,解放几年来,虽说生产一年比一年强,生活一年也比一年好,但同其他地方比起来,还是很苦,一年到头吃的不是杂粮就是红薯。怎样才能使大家的生活好起来呢?这样一种光荣的责任感像大河里激起的浪花冲击着李大贵,使他不能平静下来。有一天,他心事重重地走到村外,迎面就是哗哗作响的大柏河。大柏河,对李大贵来说这是多么熟悉呵!每年夏天,它咆哮着穿过李家湾,到了冬天,它又显得那么温驯而又可爱。但是,这条已经横躺在李家湾前千百年的大柏河,却从没有给李家湾的人带来幸福。现在,不知怎的,李大贵一下子被大柏河里的清澈的水吸引住了,他久久地呆在那里,心里想:“如果把水引上坡来,把旱地改成了水田,该多美气呵!”
这是个多么伟大的理想!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多么大的困难呵!自从有了这个念头,李大贵就像着了迷似的,不管在地里干活也好,吃饭睡觉也好,他都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把水引上山坡呢?”李大贵自小就在这里长大,对李家湾附近的地形摸得烂熟。他想,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俗话说:“水流百步要低三尺”,如果从远处引水,不就可以把水引上山了吗?于是,他沿着大柏河朝北走了一里多路,到了一个大河滩,从河滩上向西一看,奔头坑与河床高低差不多。这下可把李大贵喜坏了。但是,他知道这是件不简单的事,所以在没有完全弄准以前,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只是天天到滩上转来转去。就在这时候,县委书记陈玉文到这里检查生产来了,李大贵就带着陈书记到河滩里看新改的几亩水田的稻谷,看罢了,陈书记坐在树荫下乘凉,大贵便涉水到了东岸,伏在沙滩上面朝西瞄来瞄去。
陈书记问:“大贵,你在干什么呀?”
“看渠道。”李大贵一面回答,一面爬了起来,走到书记跟前,把闷在心里几个月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对书记说了。
“能行吗?”陈书记带着几分惊讶。
“从奔头坑上开条渠道能行!”
陈书记知道李大贵从来不说空话,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说出了口,准能做成功。于是,就拍着他肩膀说:
“那就鼓起劲来干吧!”
这一下李大贵的胆子壮起来了。当天晚上他就召开了社管理委员会,把引水的事儿对大家说了一遍。他原来估计大家一定会支持他,没想到他的话还没说完,有人就开腔了:“想的真好!自古水往低处流,那有河水上山坡?”也有的说:“要能行,祖先八辈子早已搞了,还等到我们这一辈?”大家七嘴八舌地嚷嚷着,会就是这样不欢而散了。
社员们知道李大贵要引水上山,也大都不相信,有个叫李大金的社员还编了一只歌:“说倒歌,唱倒歌,自古那有河水流上坡”。
李大贵有这样一个特点,只要对大家有利的事情,而又有可能办到,他就会不顾一切反对,一定要干下去。为了把水引上山来,他每天从河滩到陡坑,从陡坑到陡坡进行观察,虽然从地形上看来,河床比西岸略高,但是肉眼看的谁又能保证一定准确呢?有一次,他突然想起过去当民兵时打枪瞄准的事来,他想,如果用一根竹筒子看,不是看得更准确吗?于是,他就拿来一根细竹筒,又根据“细不过线,平不过水”的道理,把一碗装满了水的碗,放在一条长凳上,然后像打枪瞄准一样,从竹筒里的小眼眼朝西岸看,结果发现奔头坑一带的确比河床低,可以引水上山。这下李大贵高兴极了,连忙跑回村里把这个消息告诉社员们。谁知有些社员仍是摇头不相信,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是议论纷纷。有个叫杨学成的老头,冲着大贵笑笑说:“想把河水引到李家湾,这不是旱地里拉船,胡乱搞!”还有个外号叫“大嘴”的朱培新,硬要跟李大贵打赌,说,水要能上山坡,他就把姓字勾掉。在这以前,李大贵的父亲、哥哥和妻子也对他不满意,这样一来,全家都劝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李大贵没有一丝动摇,他想到陈书记的话,又想到解放前那一连串痛苦的日子,他引水上山坡的决心更大了。
为了争取社员们的支持,他反复地进行测量,同时,还邀请了许多干部和社员同他一道看竹筒,测渠道。日子一久,有些人就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说:“竹筒子测量有些板眼,就照着他的意见办吧。”接着,他又召开了社员大会,向大家说清引水上山的事,得到了大部分社员的拥护,便动起手来修渠道。前后只花了四天半的时间,就挖好了一条长达四百公尺的引水渠。于是,大柏河的水破天荒地爬上了李家湾。这一年,总共改水田三十亩。从这以后,李大贵年年领导着社员挖渠引水,到了今年,这个只有一百八十多户的农业社(现已成立公社),水田已经扩大到二千亩,今年光稻谷就收了九十六万多斤。社员们是这样地高兴地唱道:“兴修水利好处多,绿水笑着上山坡,山青稻香水磨响,日子越过越快活。”
李大贵引水上山的创举很快地传开并且推广了。特别是与均县相邻的光化县,进一步发展了李大贵引水上山的经验,做到了河连渠,渠连塘,常年蓄水,忙时灌田,因而更加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仅在去冬今春四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专区就修筑了较大的渠道二万七千多条,其中长达百里以上的有一百二十四条。而在这些蛛网般的渠道周围,便是无数的塘、堰和水库。这就形成了西瓜秧式的自流灌溉网,保证了全区今年粮食和棉花都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丰收。
现在,李大贵——这位治水英雄,已被全区选为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的代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