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不毛之地稻米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7
第3版()
专栏:

不毛之地稻米香
本报记者 咸兆瑞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壤改良试验站在平罗县大兴墩的一块恶性白礓土上,第一次种植水稻获得丰收。七分三厘白礓土试验田中,最高的压青试验区四十五平方公尺稻田,共收稻子三十六点一斤,折合亩产四百五十五点六斤。从此,结束了白礓土不能开发利用的历史,给土壤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要让白礓土上长出水稻来,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种土壤是一种含有强烈碱性的碱化土壤,质地坚硬,透水通气极差,干时坚硬如铁,翻犁不动;遇水则泥泞一团,牲畜、机具无法下地。凡是有这种土壤的地区,都是寸草不生,因此,中外专家都称它为“不毛之地”,当地农民叫它“光板洋灰马路”。
过去,不但在我国没有研究出改良这种土壤的办法,就是在土壤学文献上也查不出一个改良成功的资料来。当时,有些保守思想严重的人,甚至认为改良这种土壤不是我们这一代考虑的问题,而是“下一代的任务”。但是,白礓土对农业生产建设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就拿宁夏来说,地处黄河平原上的六十五万亩平展展的土地,由于白礓土的危害而长久地荒芜着;白礓土更是像一块块腐烂了的浓疮一样,腐蚀着肥沃的良田,勤劳的各族农民,每年要花费许多精力把插花在好田里的一小块一小块的白礓土背出去,换上好土……。
春天,当我国人民跨上了跃进马飞速前进的时候,土壤改良试验站的工作人员的心里也翻腾起来:“人人都在大跃进,我们这些搞土壤工作的人能不能跃进?……”他们想:党不是一再教导我们,前人不敢想的我们要敢想,世界上没有的我们要创造吗?终于解放了思想,打破了清规戒律,在初春的一个夜晚,由技术员黄震华同志倡议共同研究订出了在白礓土上试种水稻的大胆的计划。当时,有些人表示很冷淡,认为在白礓土上试种水稻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没有充分的理论根据。但是,有关领导部门对他们这种大胆的尝试,给予坚决支持和鼓励。宁夏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负责同志还专门派去车辆,帮助他们运肥运料。土壤改良试验站的负责同志又从附近农业社请来了几个老农做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了试验的信心。
翻地开始了,坚硬的土地铁锹挖它不动。有些人就说:这么硬的土地,挖不动干脆算了;有的说:浅翻一下也就可以了。经过和老农研究,老农告诉他们:要想试验成功,头一步就得把地深翻好。因此,共同想出翻地的办法——先用洋镐在坚硬的地面上刨开一个个小洞,再揭“盖子”。费了好几天功夫,终于把选好的一块恶性白礓土地翻好,深度达六、七寸。
播种前,他们查看了许多资料,发现使用石膏可以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便亲自到贺兰山采回石膏八百斤,施到地里;又根据土壤碱性大、肥力差等特点,施了四千斤厩肥、一千斤绿肥和五十斤磷肥做基肥。同时,还考虑到碱性大、容易死苗的情况,每亩下种量四十斤,比当地一般稻田多20%。
下种以后不几天,稻田里生出了密密麻麻的一片嫩芽,大家万分高兴。附近农业社的社员们听到后,也跑来看“稀罕”。但是,有保守思想的人又出来说风凉话了:“出苗是出苗了,恐怕难过满月关啊!”土壤改良试验站的同志们也觉得这确是关系水稻命运死活的一个严重关头。一有空,他们就翻书籍、查资料,研究白礓土壤的性能和当地历年来播种水稻的经验教训;同时,还详细地观察着水稻的生长情况,不避风雨地测量着土壤酸碱度变化情况和水温情况,记载着各种宝贵资料,并加强了田间管理。按照当地的习惯,在水稻出苗后的七天到十三天内就要退水晒秧几天,使稻根在泥土上扎实以后再灌水。但是他们打破了这种习惯,和社员们研究,采取了“活水灌溉”(即边退水边灌溉)的办法,既避免了漂秧,又防止了碱水上升,大大减少了白礓土中对作物危害最大的“钠离子”。富有种稻经验的老农杨保玉同志被同志们敢想敢干的风格和苦干的精神所感动,把他多年来积累的一条宝贵的经验献出来了。这条经验是:在水稻幼苗生长期间,在田里淤积一层厚厚的浑泥,这样,既可使稻根牢固地扎在浑泥里,又可使根系的活动借着浑泥里的有机肥料而发育茁壮,保证在退水时幼苗的正常生长。同志们马上采纳了这一宝贵意见,开挖了一道浑水沟,淤积了二、三寸浑泥。
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发育过程,及时追施含有不同成分的各种肥料,是保证水稻正常发育的另一个关键。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当地一般水稻多年来的追肥习惯是按照出苗、拔节、抽穗等阶段定期追肥或少追肥。他们打破了这种习惯,采取了不断追肥、多追肥的办法。从稻苗长出三个叶子开始,到抽穗灌浆时止,根据土质改变情况和稻草发育情况,用追肥、喷施、顺水施等方法分别追了十斤血粉、一千斤猪粪、三十五斤过磷酸钙(三次)、三百斤液肥和十斤硫酸錏,使作物在各个阶段得到了极为丰富的养料,安全地渡过了“满月关”。
水稻开始孕穗了,技术员黄震华发现有些稻苗的叶尖有枯萎现象,心里非常着急。他一面发动大家又追了一次过磷酸钙;一面带上样品赶了一百多里路到银川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防治的办法。研究出叶尖枯萎的原因是缺少微量元素,就喷射了一次硫酸铜和硼酸,突破了水稻正常发育生长的最后一关,保证了丰收。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壤改良试验站的全体同志,正在积极准备,计划明年培植亩产二千斤的白礓土高额丰产水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