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工厂办学大有可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9
第7版()
专栏:

在劳动人民中间实行普及教育,并且逐步提高教育水平,这是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的一个重大步骤,必须认真进行。
——摘自“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工厂办学大有可为
中共太原市委书记处书记 胡亦仁
今年以来,太原市厂矿企业的职工教育,有了飞跃的发展。截至9月底统计,在全市八十九个国营、地方国营厂矿中,已经举办了各类学校七百三十多所,入学人数共十四万多人,占职工总人数的75%以上。许多单位建立了从扫盲到大学的业余教育,从初技到大专的半工半读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普通教育,开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许多单位,除了厂办的学校以外,在车间、工段都办起了学校,并且还有职工群众自己办的学校,真正形成了全民办学的热潮。这些学校又都是根据生产的需要,密切结合生产的。随着职工教育的迅速发展,在全市职工中的文盲已经基本扫除,广大职工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技术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并且把学到的知识立即用于生产,成批的技术革新者和先进生产者涌现了出来,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根据10月份的统计数字,全市职工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共达一百零三万件,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总和,试制成功的新产品达二千零九十四件。这样就使厂矿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既是工厂,又是学校,既是工人,又是学生,不仅多快好省地普及了教育,而且大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事实证明,工厂办学是大有可为的。
这种新的局面的出现,是在过去几年来厂矿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年以来,随着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的胜利,掀起了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在这种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的政治、文化和技术水平,要求多快好省地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大批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厂矿教育的面貌,显然是不可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在党中央教育工作会议以后,进一步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在整个教育战线上迅速出现了新的气象。
这些成绩的取得,完全证明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但是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中,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的。不仅有两条道路的斗争,而且有两种方法的斗争,不仅遇到了各式各样的资产阶级教育观点的抵触,而且在部分干部和群众中,也存在着迷信状态和自卑心理。这些思想问题,集中起来,大致反映在三个问题上:
首先是厂矿要不要办学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工人没有文化,一样可以完成生产指标”。有的人认为,工人即使需要文化,“至多扫了盲就行了”。有的说:“办学校是国家的事情,工厂办学校是不务正业,势必影响生产”。有的虽然也感到工厂办学的必要,但又觉得“远水不解近渴”。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抵触,否定工厂办学的必要。是真的不必要吗?许多工人认为:“机械化,电气化,没有文化不能化”。可见上述思想,既没有看到生产的需要,又无视职工群众的要求,显然是错误的。
在如何办学的问题上,也是存在着两种方法的斗争的。有的人一提到办学校,就是伸手向国家要钱,要设备,要师资,单纯依赖国家,依靠专家,而不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如果按照这种人的意见办事,同样是不可能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
在厂矿中究竟应该办什么样的学校,也存在着很大的思想分歧。有的人主张:“要办就办个像样子的学校”,一味追求所谓“正规化”,贪大求全,认为“专科没条件,大学办不到,高中有困难”。这种意见,显然也是不切合当前实际需要的。
对于这些思想问题,必须坚持批判,但也不是等所有思想问题都解决了,才开始行动。我们采取了边议论,边行动,边发展,边规划的办法,一方面,通过大会小会等形式,认真讨论和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一方面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想办法。这样在迅速行动起来之后,实践的效果,又不断解决了思想问题,推动了职工教育的迅速发展。
厂矿办的学校,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业余的,一类是半工半读的。业余学校在目前数量最大,学生人数也最多。学习时间同生产时间的矛盾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尤其是从大跃进以来,这个矛盾更显得突出。解决不好,势必影响生产,也影响学习。但是,应该看到,生产同学习也是矛盾的统一。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交给群众讨论,因为生产和学习都是群众的迫切要求,应该相信群众能够妥善解决这一矛盾。经过发动群众想办法以后,许多单位很快就在时间安排上作出合理的规定。一般都实行了“七、七、十”(即甲乙丙三班以周轮流工作七、七、十小时,当工作七小时周时,学习三小时,工作十小时周时不学习)和“六、八、十”的办法。太原矿山机器厂在加工车间实行了“五、八、十一”制,在锻铆车间实行了“六、八、十”制,效果都很好。这种安排,可以达到三满意(领导满意、教师满意、工人满意);四保证(保证了生产、学习、党团活动、休息的时间),而且不减少职工工资。工人普遍认为这个办法好,千万不要再改了,这种安排,既有利于坚持职工业余教育,在目前看来,又是逐步过渡到半工半读的较好形式。除了业余教育以外,许多单位都试行了半工半读。这种半工半读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新招收的学生、徒工和代培训工实行半工半读,二是抽调一部分干部和老工人实行半工半读,经过领导批准,在学习时间内不扣工资;三是有条件的单位逐步试行四班制。目前半工半读虽然还不是大量的,但它是职工教育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新的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将逐步发展成为工厂办学的主要形式。
不论哪种形式,都是密切结合了生产的。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和成人的特点,同时又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教材改革。在进行教材改革中,同样遇到了两种不同观点的斗争。有的人认为“教学只能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如果要改,“就会破坏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就要降低教学质量”。也有的人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编教材,著书立说是专家教授的事,咱们干不了”。针对这些思想问题,各级党委组织讨论,展开了大鸣大放大辩论。辩论中,广大工人对于以往采取的那种脱离当前政治,脱离生产实际和不适合成人特点的教材很不满意,认为“学习生产两码事,学了书本用不上”。而且要求加快学习进度,对于那种从高小到高中毕业需要十一年半的制度,称之为“老牛拉车上高山”,要求“赶快改变这种办法”。辩论的结果,批判了那种“系统论”、“质量论”等资产阶级观点,采用了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的方法,编写教材。在教材的内容上,推广了太原钢铁厂的“三要三不要”,即:基础知识要,与生产有关的知识要,将来深造必需的知识要;脱离实际的知识不要,学员已有的知识不要,重复的内容不要。这样改革以后,实践证明效果很好。随着教材的改革,在课程、学制、教学方法等方面,也都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例如把过去从高小到高中需要十一年半的时间,减少到五年,取消了一些当前不必要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除课堂讲课的形式外,还采取了现场教学、直观教学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这样做的结果,大大地缩短了时间,加强了速度,工人学习成绩显著,并且在学了知识以后,就可以立即用于生产。工人们说:“从前一本书,半月读不完,现在每堂有新课,学习起来劲头大”。其效果,直接反映在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新的记录不断出现,而且苦干苦学,积极钻研技术,在许多单位形成了普遍的风气。这样,工厂便自然地成为生产、教学、科学研究三者相结合的基地。例如山西机床厂红专大学的四个学员,在开始参加了学习以后,领导上便把制造一个土滚齿机的任务交给他们完成,并抽出一个见习生和一个计划员参加,组织六个人的技术革新小组,他们经过了九天的研究,完成了机器的全部设计,经工程师鉴定结果,不仅完全符合设计原理,而且是利用了许多代料和废料,工料费仅用六千多元,比制造一个同样工作能力的洋滚齿机节省十四万四千元。现在在这个小组的基础上,已经扩大成为车间的红色设计院,把全车间的职工组织起来,分别组成五个设计所和五个推广所。他们的研究项目,基本是两大类,一是尖端技术的研究和设计,一是按照土洋并举的方针,解决当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这种群众性的科学技术研究组织的不断充实和提高,将使文化革命同技术革命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工人们普遍反映说:“我们是一边学习,一边应用,一边研究科学技术,一边实际操作,又是工人,又是学生,又是工程技术人员”。
目前,太原市厂矿办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党的教育方针,在干部和职工群众中的学习和讨论,还不够普遍,不够深入。确实贯彻执行党的这条方针,还是一个长期的思想斗争过程和实践过程。在教学改革中,有些单位还没有大搞群众运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继续摸索,逐步求得完善。只要我们坚持党委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密切结合生产,就一定可以使厂矿职工教育逐步走向巩固和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