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让厂矿成为生产、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太原各厂矿八年来办学近千 技术文化成果累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9
第7版()
专栏:

让厂矿成为生产、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太原各厂矿八年来办学近千 技术文化成果累累
本报讯 在太原市三百多个厂矿里,各级各类学校已是遍地开花。大批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正在成长,他们已成为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
太原市厂矿已有八年办学历史,生产大跃进以来,又办起许多学校,有厂办的,也有车间、工段办的。据八十九个厂矿的统计,共办起了业余小学、业余中学、业余大学、初级和中等技术学校近一千所。大部分厂矿还建立起从小学到大学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十四万人进入了厂矿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入学职工占职工总数的75%。由于广大职工勤学苦练,文化水平逐年提高,许多工人已成为既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又有一定的政治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据统计,1950年全市职工文盲人数占职工总数的33%,工人上大学、高中的根本没有。现在,已扫除文盲五万四千多人,占职工总数的9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职工总数的68.6%,中等文化程度的已达到职工总数的24.9%,并有不少人具有大专学校的文化水平。
太原市厂矿培养出来的大批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他们中有些担任了厂级、车间、工段的领导职务,有的成了生产骨干,有的成了工程师、技师、技术员。太原水泥厂和太原矿山机器厂有五千多个职工提升了技术等级,有三百八十四人提升为工厂管理干部。许多工人在生产中不断革新技术。太原矿山机器厂许多工人掌握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以后,已经能够独立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这个厂锻铆车间生产副主任王振华,原来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由于他坚持学习文化,现在已能设计、绘图、试制一些新产品。在技术革新运动中,他汇集了本车间汽锤钻子万能化,提出生产“十大化”的革新方案,并指导工人改革技术,目前已实现了“五化”。太原钢铁公司工人阮成谱,原来一字不识,如今已成为技术革新能手,他运用物理学滑轮组原理,改装了下车不停套的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全年可为国家增产钢板四百二十吨。太原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钳工焦庆虎,还修改了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三槽出钢分钢舵拉杆,效果很好。
厂矿大办教育以后,许多工厂已成为生产、教育、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场所。工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学习,同时大搞科学研究活动。他们是劳动者,是学生,也是科学研究人员。山西机床厂全厂建立了七个科学院(设计院)、四十九个科学研究所(设计所),四百多个红专技术研究小组,三十多个试验工厂。这些科学研究组织研究的课题有“原子追踪控制电炉问题”、“一千二百吨与五千吨水压机试制技术”、“新型机床设计”等数百个。目前,工人们已经研究设计和装制成功了“含油轴承”“远距离控制高温”等。参加科学研究活动的三千多职工都是这个厂中学和大学的学员。工人张月云和徐文烛最近设计成功了一台滚齿机,经工程师鉴定,设计完全合乎规格,比同样能力的滚齿机节省了十四万多元。
广大职工在提高了文化水平以后,经常阅读有关政治理论、技术、文艺等书籍。工人们高兴地说:“学了文化开眼睛,学了政治开脑筋。”许多工人还写诗、绘画、著书立说。几年来,中共太原市委一直很重视职工业余教育工作。今年5月和7月,市委连续召开全市教育会议,讨论了党的教育方针。在办学中,各级党委采取了边议论,边行动,边发展,边规划,走群众路线的办法。同时许多单位领导人经过算账,感到现在缺乏技术力量,将来更缺乏,如不及早进行培养,将来愈来愈被动。思想问题初步解决后,全市出现了群众性的办学高潮。目前,各厂矿结合生产实际,以教学改革为中心,对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附图片)
太原矿山机器厂工人在红专学校上文化课 周树铭摄
山西机床厂红专学校学生张根端、李根源和隋桂芝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 周树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