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攻克文化堡垒的人——太钢工人焦庆虎学习文化推动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8-12-29
第7版()
专栏:

攻克文化堡垒的人
——太钢工人焦庆虎学习文化推动生产
本报记者
一个由文盲提高到中等技术专业交化水平和八级钳工的工人——焦庆虎,他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焦庆虎,他给地主放过羊,赶过大车,到工厂当过徒工。解放前,在那黑暗的日子里,学文化自然没有他的份儿。解放后,他进太原钢铁公司当工人。后来,他慢慢懂得工人要当家做主,不能像在旧社会干活一样。他想改进技术,可是没有文化,怎么办呢? 正当焦庆虎苦恼的时候,厂党委会号召工人学文化。这对焦庆虎说来,真是雪里送炭。1952年,他抢先进了扫盲班学习。
焦庆虎上学了。白天,劳动之余或者回家途中,他嘴里总是念念有词,不是记生字,便是读课本;夜晚,爱人和孩子睡静了,他在灯下练习写字。四个月日日夜夜勤学苦练,焦庆虎终于摆脱了文盲状态。但他并不满足,他想,要掌握科学理论和现代化技术,光靠这点文化是不行的。于是,又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学习数学、物理、机械等科学技术知识。有一次,他向几位知识分子出身的技术人员提出几个问题,他们冷冷地说:你还差的远呢!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可不是一口气吹成功的。焦庆虎蹩着一肚子气到他的好朋友车工李近溪跟前,李近溪紧握着他的手说:“庆虎啊!没有人教,我来教你。”他深深感到无限温暖。从此,他除了上业余学校外,常同李近溪在一起学习。
焦庆虎学习文化以后,成了机器的主人。他说:过去做活时照猫画虎,往往不准确,又费力气;如今做活时,就不光凭经验,还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干起活来省力,质量高。有一次,平炉车间装置一台三吨半高车时,高车吊钩太大不能安装,他建议把大钩改为小钩;有人反对,理由是钩子小要裂断。但焦庆虎心里有数,把钩子不出力的地方改小,承担重量的地方不动,钩子虽然小了,负荷量是不变的。结果,改制了吊钩,不仅使三吨半高车及时投入生产,而且启发了工人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工人说:“有了文化真顶事啊!咱们也得好好学文化。”
焦庆虎切身体会到工人们对学习文化的迫切要求,8月,他和李近溪、工段长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创办了一所机修工段冶金设备专科学校,学校就设在车间,他和李近溪是老师,也是学生。他们还共同编写了一套紧密结合生产和工人实际需要的教材。过去,焦庆虎教徒工时,只恨自己文化低,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嘴里可倒不出来。现在,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连写带画,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徒工们听得津津有味。
掌握了文化科学知识的焦庆虎,成了钢铁战线上出色的技术革新能手。今年9月,党委号召职工突破落后关键,保证实现产钢跃进计划。当时第二炼钢厂铸锭车间的落后关键是盛钢筒流出的钢水往往对不准钢锭模管口,经常有溢钢事故,并且影响出钢。焦庆虎开始考虑消灭这个事故。一天,厂长问机修工段的工人:“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正在思考问题的焦庆虎猛地站起来,响亮地回答:“行!”散会后,他躺在床上想:如果铸钢架能够动,那就可以自由控制钢筒。但一个钢筒重达七十五吨,要移动它很困难。他想了很久,终于计上心来:运用物理上的滑轮原理,在铸钢支架上安装一套可以滑动的装置。他连夜绘制出一张图表,写出计划,第二天又征求工人的意见,共同制定出技术改进方案。这个方案受到了车间主任的支持,焦庆虎立即和全段工人大战三天,在10月18日装配成功。从此,七十五吨的钢筒被驯服了,跑钢的事故消灭了。
不久前,焦庆虎到平炉车间工作时,听到工人们说三槽出钢的分钢舵的拉杆设计有问题,绊手绊脚,妨碍工人操作,并且会造成溢钢事故,平炉三槽出钢用来控制钢水的分钢舵拉杆,原来是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安装的。焦庆虎到现场观察后,发现在不到二公尺宽五公尺长的平台上,安上四个拉杆,又要六个人在高温下操作,用力很难平衡,怎能不溢钢,怎能不妨碍工人操作呢?于是,他决定改进这项技术设计。他运用杠杆原理和生产经验,做出了一套新的技术设置。当时遭到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反对。但焦庆虎坚持自己的设计装置,在领导上和工人们的支持下进行了试验。试验证明,新设计的装置要比原来的好得多,取掉了平台上的四根拉杆,只要一个人用机器操作,既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又减少了工人,同时避免了溢钢事故。
现在,焦庆虎是太原钢铁公司有名的“多面手”,掌握钳工、刨工、铆工、氧焊、锻工、开铲车等九种技术。他激动地说:是共产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有文化的工人。(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