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找到了高速度发展生产的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06
第3版()
专栏:

找到了高速度发展生产的道路
本报记者 古维进
解放以来,我国人民一直都在积极寻求农业增产的道路。
路子在哪里?有的人说:我国人多地少,要想增产,除非开荒。但是荒地远在边疆,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谈何容易。于是右倾保守主义者对我国农业增产得出一个结论:“农业增产的道路只有等待机械化,慢慢的来吧!”党始终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根据这几年来群众创造的小面积丰产田的经验,党认为我国农业增产的道路,必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是右倾保守主义者又说,提高单产大面积是不可能的。事情真是这样的吗?让右倾保守主义者看一看全国农业展览会介绍的大面积高额丰产田的情形吧:1958年全国粮食作物(不包括薯类)亩产千斤以上的面积共达一亿六千多万亩,相当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也不包括薯类)的10%,比1957年的千斤亩增加了一百多倍。亩产百斤皮棉以上的棉田约占植棉面积五分之二左右。还有……。在这些大量的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右倾保守主义者还有什么理由说大面积增产是不可能呢?
伟大的意义
大面积高额丰产田的出现,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空前未有的大丰收。其中由于粮食生产成倍地增长,不仅解决了全国六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有条件对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工业原料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根据需要来合理安排。这对于保证工业原料的供应,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都有很大作用。
但是,大面积高额丰产田的出现,还有更深远的意义,这就是对我国耕作制度的改变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耕作制度的特点是:在北方,地广人稀,劳力不足,形成了广种薄收;在南方,虽然人口稠密,劳力比较充足,但是复种次数太多,人力物力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实际上也是广种薄收。
长期以来,有谁去注意这个问题呢?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谈到我国农业不发达,就归咎于人多地少,增产潜力有限。只有今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实现人民公社化的新形势下,培育了大面积高额丰产田,贯彻了以水、肥、土、种、密等八大增产措施为中心的精耕细作,揭开了农业增产潜力的秘密,才有可能说明我国的耕作制度应该是变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制度的重大革命。
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
把广种薄收的耕作制度改为精耕细作,少种、高产、多收的耕作制度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1958年山西等地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根据。山西省共有耕地六千八百万亩,其中半数以上是坡地,劳力不足,产量低,大部分亩产在百斤以下。1958年他们从总耕地面积中抽出适宜种农作物的三千七百多万亩建立了“基本农田”,实行精耕细作,认真贯彻水、肥、土、种、密、保(除治病虫病害)、工(改良工具)、管(田间管理)农业八字“宪法”,于是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全省夏秋粮食平均单产达到五百斤,相当于1957年平均亩产的四倍,总产量比丰收的1956年提高了130%。
山西省农业生产的经验表明,如果全国各地都像山西那样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少种、高产、多收,我国农业生产就会沿着一条高速度发展的道路前进——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高额产量和足够的农产品,逐步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土地种庄稼,三分之一的土地休闲,三分之一的土地绿化),并把适当数量的劳动力从农业战线转移到工业战线上来,大办工业,加速公社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从而促进公社全民所有制的实现,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在实行新的耕作制度中必须和右倾思想作斗争
现在,推广大面积高额丰产田和少种、高产、多收的耕作制度,已经引起全国各地的重视。各地都把实行这一新的耕作制度列入1959年的农业生产规划,要求在少量的土地上得到大量的收获。
这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在我国,1958年粮食生产虽然跃进到全国平均每人有一千二百斤左右的水平,但仍然不是很富裕的;而其他农作物如棉花、油料等,还距离人民的需要很远。因此,今后的农业生产,必须推广大面积高额丰产田和少种、高产、多收的耕作制度,取得丰富的农产品,才能使六亿五千万人民达到丰衣足食;至于实现我国工业化和进行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同样需要从推广新的耕作制度里,取得足够的原料,来加速前进的步伐。
但是,推广大面积高额丰产田和少种、高产、多收的耕作制度,并不是人人都赞同的,还有些人存在怀疑。他们说,高产田摊的本钱大,费的工多,产量虽然高一些,但和大田比起来,也是划不来的。这些论调,实质上是留恋“广种薄收”的右倾保守思想在作怪。让事实来驳斥这些“高产赔本论”的论调吧。山东省寿张县台前人民公社把春玉米高产田与一般田的用工量和产量作了一个比较:亩产一万到二万斤的平均用工量比亩产一千三百斤的多用二倍多,但产量增加六到十四倍。这个社亩产二万斤以上的谷子平均每亩用工量比亩产八百斤的多三倍多,但产量则增加了二十四倍。再从生产费用方面来看:江苏省新沂县红旗人民公社新南大队1957年一般水稻田每亩生产费用五元六角三分,每亩纯收益十三元四角七分。1958年水稻丰产田每亩生产费用十七元四角九分,每亩纯收益二百四十元。两相比较,丰产田每亩的生产费用虽比一般田增加二倍多,但纯收益增加了近十七倍。这些事实,不是说明搞高产田不仅不赔本,而且大大的划得来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