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商品生产带来一片繁荣——新年前夕访黄桥公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07
第3版()
专栏:

商品生产带来一片繁荣
——新年前夕访黄桥公社
本报记者 张竞 姜韦才 鲍春光
热闹的小集镇
1958年的最后两天,我们来到了江苏吴县黄桥人民公社。公社办公室设在黄土桥。虽然这是个很小的集镇,这些日子却变得特别热闹。小街两旁的布店、百货店和副食品店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商品。
不到八点钟,供销门市部里已经挤满了顾客。他们对每一种商品都仔细地挑选、欣赏和评论。只要在这里呆上一会,你就会发现一下子买掉二三十元的顾客可真不少。社员们来的时候,空着双手;走的时候,都是提着抱着,大包小包,一包又一包。
黄桥公社供销门市部有七个供销分部,分设在七个生产大队里。这几天,每个分部都是这样地繁忙,营业额一翻再翻,增加不已。
后来我们才了解,这个公社刚刚分配结束。社员个人收入比去年增加了30%以上。1957年每人平均是六十元,1958年每人增加到八十一元。就是除去伙食,每人还可分到二十七元多。所以,大家都要在这个时候添置一些漂亮的穿的戴的。
尽管供销部每天有几千元的现金收入,社员在信用部存的八万元个人储蓄却还是一点没动。
这个公社的经济生活为什么这样活跃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他们的生产吧!
塘大鱼肥
1958年,黄桥公社在农业和渔业上都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粮食单产八百六十多斤,鱼单产八百斤。全国闻名的产鱼地——北庄基,也就在这个公社里。
公社社长朱新福同志带我们到鱼池上走了一趟。这里,真是别有一个天地。几百亩成片的土地上,像云块似的散布着一个个碧水澄清的鱼池。朱新福同志一面引我们在曲折的池埂上走,一面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像这样大片大片的鱼池,几乎在每个大队都有。全公社这些鱼池共占地八千八百七十亩,恰好是粮食耕地面积的一半。除鱼种外,全年已打了六千八百多担肥鱼,还有一万多担鱼正在陆续打捞。我们这才亲切地感到,这里才真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哩!
我们来到了一个鱼池边,两面池埂上有七、八个社员在拉网捕鱼,他们边拉边走,网越拉越紧,越拉越重,拉到尽头,只看见网底里无数条白色的鲤鱼在阳光下闪动着银鳞。刚离水的青鱼,在船舱里拼命拍动着肥厚的尾巴,打得船底扑扑的响。原来,社员们为了供应各地城市的副食品需要,这两天突击捕鱼。据说元旦这一天,就要打八百担鱼运往苏州市,给工人、干部和居民欢度新年。大力发展渔业生产,不但供应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完成了国家出口任务,同时也活跃了公社的经济生活。单是养鱼一项,全公社就收入一百八十七万六千六百多元。公社新办的钢铁厂、水泥厂和机械厂所用的四万元基本建设费用,就是在这笔收入里支出的。
妇女的贡献
在公社的濮家桥下停靠的一只货船,装满了大捆小包破布。乍一看很像运到纺织厂的棉花包。这就是糊“硬衬”的原料。
过了桥,向北有一排平房,里面有许多妇女,用一双双粘满浆糊的手,敏捷地将那些碎布剪成方方或条条,再糊成两层厚的“硬衬”。她们的动作,简直像熟练的厨师做煎饼一样,浆糊一抹,顺手拿起布块,一剪一贴,一张“硬衬”就出来了。
生产这些“硬衬”,对人们的经济生活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了工场的办公室。年青的会计蒋小弟一面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硬衬”生产情况,一面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大扎子信给我们看。这些信来自湖南、河南、河北和上海等地,有的是订货,有的是敦促交货,几乎每一封信都有这些的字句:“请迅速交货”、“请大力支援”、“愈多愈好”……等等。有的要订几千张,有的要订几万张;有的为着本地人民的需要,有的为着出口商品需要。蒋小弟笑着说:“我们不仅天天接到这样的来信,而且办公室里还常常高朋满座。”10月份以来,各地直接派人来订货的就有一百多人次。公社三个月来已生产了八十五万张“硬衬”,还是供不应求。销售的地区除本省境内的苏州、无锡、徐州等城市外,还有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上海等省市的鞋厂、帽厂、橡胶厂、服装商店和零售商店等。这个用碎布块粘糊起来的“硬衬”,竟然有如此广阔的销售市场,倒是我们原来想像不到的。
更使我们惊讶的,是这一种副业的发展,几乎完全是白手起家的。公社里几乎没有花一点投资,只是拨了几间房子,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生产了几十万张“硬衬”,总产值竟达十六万元以上。除了生产费用和一切开支外,净余八万元。这一笔财富大大增加了公社的现金收入,活跃了社员的经济生活。在这次分配的十三万元现金中,就有六万元是“硬衬”副业的收入。
多养猪支援城市
公社里的生猪繁殖场,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走进繁殖场,一排新盖的猪圈,到处都收拾的干净利落。肥头大耳的老母猪,养得圆滚滚的。一群群小猪,长得简直像个肉团子,一个劲地钻在母猪怀里吃奶。看到这些肥猪群,真不信这是半年内才饲养起来的。
像这样的生猪繁殖场,全公社即有八个,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个。
这个公社向无养猪习惯,也没有养猪经验,1957年养了一批猪死亡很多,于是有些人就打退堂鼓,主张不养或少养。5月里,乡党委专门研究了养猪问题,批判了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的依赖外地供应和畏难思想,坚决采取了自繁自养的办法,派了二十多人到外地采购了百多头母猪和一批小猪,建造起二百多间猪房,并选派五十多个有养猪经验的干部和社员专门从事养猪工作。自此,养猪这个副业生产就迅速在全乡开展。买来的猪很瘦,许多饲养员睡在猪圈旁边,日夜细心地照顾。现在全公社的母猪已经发展到六百头,半年来已繁殖小猪五百多头。在繁殖生猪的同时,全公社八十二个食堂还饲养了一批肉猪。
养猪副业的发展,终于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外地供应的情况,使社员可经常吃到猪肉。在秋收秋种紧张阶段,社内就宰了不少猪,同时还售给国家和供应本地市场三百多头肥猪,增加了九千多元副业收入。
现在这个公社里正在发展的还有刺绣、板刷、编草包、草鞋和鸡、鸭、羊、兔等副业。这里的刺绣姑娘也是心灵手巧,能粗能细,在1958年农渔业生产十分紧张的时候,还挤空子为国家加工了二百多条绣花被面和五百多对靠垫,满足了出口需要,给公社增加了三万二千多元的收入。公社还准备用自己的鱼种和邻近的公社换回大批小鸡小鸭,发展养鸡养鸭的副业。
党委书记的话
虽然,他们这样积极地发展了渔业和副业生产,但是,他们并没有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们在副业生产上所占用的劳动力,总共只有全部劳力的8.3%,用于渔业生产的劳力,也只占17%。全公社50%的强劳力都投入了水利工程和田间管理工作。1958年他们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还缴了三百多万斤公粮。1959年,他们还准备来一个农、渔、牧、副全面大跃进,给国家和城市人民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副食品。
黄桥公社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使我们看到了公社的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的结合,给公社的经济生活所带来的积极的影响。在公社统一计划统一领导下的商品性生产,并没有导致资本主义的泛滥,相反的,却成了支援国家、支援城市和支援农业的积极因素。
公社党委书记范乃积同志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说:
“公社化以前,我们曾一度受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生产处于落后状态。公社化以后,我们继续发展商品生产,但我们已经不怕资本主义的灾害了。因为我们手里有了三个法宝。第一是明确了为谁服务的,找到了发展商品生产的方向。我们现在的商品生产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满足城市人民生活需要服务,为国家出口任务服务。第二是公社的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第三是社员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了。有了这三个法宝,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它的积极因素。”最后他又满怀信心地补了一句:“过去我们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发展了渔业生产,最近又在公社领导下发展了副业生产,今后我们还要沿着这条正确的轨道前进,使我们的公社更加繁荣,更加兴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