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天津专区发展多种经济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08
第3版()
专栏:

天津专区发展多种经济的经验
中共天津地委办公室
1958年,天津专区的多种经济生产,在粮食、钢铁、机械三大元帅升帐的同时也来了一个大跃进。全区全年多种经济产值占农副业总产值的30.4%,比1957年增加了69.9%。由于产量的高速度增长,商品量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全年商品总值为1957年的150%。
目前全区已有一百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5.2%)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大力投入火硝,荆、柳、草、苇、竹编,毛棉麻、石绵纺织,酒、糖、醋酿造,治鱼、放养鱼苗、繁殖牲畜,园艺(冬季种菜),采伐运输等百余种行业。12月份为国家提供的建筑材料、工业原料和城乡人民生活必需品以及副食品等总值达三千二百多万元,供应了各方面的需要。现在,冬季多种经济生产运动,声势之大,规模之广,进展之快,为历年所未有。
人民公社化以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反映到多种经济生产方面来的是劳力支配、体制管理、收益分配等等问题,但主要的还是思想认识问题。为了使农、林、牧、副、渔全面跃进,样样丰收,天津专区各级党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作了下列一些工作:
端正思想认识全面安排工作
1958年的农业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发展多种经济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许多农村工作干部充分估计到这点,积极领导群众发展多种经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有些干部和社员存在着若干不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单项能跃进,全面不能跃进”,“农业生产这么忙,那有工夫搞副业”,还有人认为人民公社化了,一切生产都须集体搞,越集体越好。他们不允许生产队和社员有一定的经营多种生产活动范围,怕这样一搞便要发展资本主义,单纯强调了大集体,忽视了小自由。也有一些人认为丰收了,粮食够吃了,棉花够用了,吃饭不要钱,到了月头领工资,还搞副业干什么。这实际是自给自足,不要商品生产的思想。总之,还没学会两条腿走路。针对上述思想,从11月开始,天津地委组成了十二个工作组,搞了十二个重点,专门搞了一下公社发展多种经济问题。各县党委都根据重点经验,召开了千人以上的三级书记会,以能不能全面跃进,不搞多种经济生产行不行,开展多种经济生产有哪些好处为题,开展了大鸣大放大辩论,通过算开展多种经济生产的意义,查开展多种经济生产的障碍;算现有家底和今后生产、生活的需要,查麻痹思想和畏难情绪;算当前工农业生产需用的人工数和往年副业生产基础,查劳力安排不当之处。通过这次辩论,许多思想问题得到了解决。各级主要干部不仅认识到公社搞商品生产为国家和城乡人民所需要,就公社本身来讲意义也非常重大。据一百七十四个人民公社的调查,供给、工资全够的有六十一个社,工资不足的有六十九个社,不能发工资的有二十二个社,供给不足的也有二十二个社。摆出事实、讲清道理,大家不仅思想通了,办法也有了。全区规划固定专业队伍八十万个劳力,能部分参加的一百七十万个劳力;此外,还有辅助劳动力约五十万名。规划之后,各县、社确定了近五千干部领导这条战线。按着因地制宜,改进体制,调整劳力,用人所长,农副业结合的精神做了规划。规划结果,一百七十八个公社中,平均日进五千元的二十二个,日进万元的三十三个,日进二万元的四十一个,日进三万元的六十二个,日进四万元的二十个。
适应新的形势明确生产方向
人民公社化以后,多种经济怎么搞,是大搞还是小搞?开始有些人不太明确。通过辩论,大家才认识到必须社社搞,队队搞,人人动手,男女老幼一齐发动,才能与形势要求相适应。因此,生产时间和方式采取了多种多样。作到农副业结合,晴天与雨天相结合,集体与分散相结合,专业组织与群众性相结合。生产内容多种多样,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城乡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就组织生产。作到既要抓长期的,又要抓临时的;既要抓家生的,又要抓野生的;既要抓大宗的,又要抓小宗的。总之,抓紧了以下四项生产:(一)抓城乡特别是城市人民迫切需要的蔬菜、鱼、猪、羊、粉条等副食品生产;(二)抓公社本身需要的柴草糠菜生产,解决以养猪喂马,调剂生活与人的取暖问题;(三)抓资源丰富、投资小、收入大的副业手工业生产,以支持国家建设需要,增加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四)抓季节性很强的林业、畜牧业、水产等生产,为更大更多的增加社会财富,增加公社收入打下基础。
发展多种经济生产,我们像搞工业一样,贯彻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因此,确定每个公社要有固定的、大型的、技术性较高的、收入较多的生产(如林业、果树、畜牧、治鱼、熬硝、酿造、化工、大型加工等);又要有中型的、季节性的、技术比较普及的生产(荆柳筐、纺线、草袋、草绳等);还要有零星的、小型的、多种多样的生产(纳鞋底、草帽辫、刺绣)。如果只注意大、中型的生产,忽视小型的生产,就不能达到群众性、广泛性,就不能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如果不注意发展大中型的生产,就不能适应公社化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应当大、中、小全面安排,齐头并进,一起发展。
因地因业制宜改进生产管理
人民公社是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怎样管理的好,是发展多种经济的重要关键之一。我们根据统一经营、分级管理,大集体、小自由,全面发展,合理兼顾的原则,根据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又有利于公社的巩固和提高;既便于公社统一领导,又能够调度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原则,确定了公社直接经营的要大、要少(类型大、项目少);个人生产要零要少(零散、收入少);三级管理(公社、管理区、生产队),五家经营(公社、管理区、生产队、食堂、个人)的分级管理原则。凡是技术性较强,使用资金和劳力较多,生产范围大,商品性大的生产项目归公社直接经营,中小型的,季节性的,生产技术较普及的,占资金较少,商品和自给兼顾的,归管理区或生产队经营;凡是不占用集体劳动时间,又不便于集体生产的,允许社员经营;猪、羊、鸡、鸭、鱼、蔬菜纯自给性的副食品归食堂经营。分级管理之后,必须加强领导。领导办法:一般是“六定”(即定劳力,定项目,定数量,定时间,定质量,定收入,定奖励),层层定,一直定到人。在实行这个办法时,是有思想斗争的。有人说:公社化了,生产越集中越好,只有集中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怕管理区、生产队和社员搞多种经济生产,不好领导,产生资本主义。因此,权力不愿意下放。管理区、生产队花钱就得找公社,影响了管理生产的积极性。当解决了思想问题,实行分级管理以后,一些管理区和生产队的干部却说,再要不全面安排,完不成任务,责任就是咱们的了。因此,都根据保证重点,全面安排,公社需要,个人特长,量才使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安排了劳力。结果是既保证了农业,又开展了林、牧、副、渔;既发展了集体生产,社员们又心情舒畅。交河县采取这个办法以后,社员们看到效果很好,便编成了顺口溜:“多种经济聚宝盆,生产收入日日进;多种经济是枝花,大中小型多样化;生产资金来路广,社员收入渐渐多;鏖战一冬三个月,不比全年收入差。”
正确处理收益分配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如何处理多种经济收益分配,是能否调度各方面积极因素,加速发展多种经济的关键。开始有的社干部对管理区生产队采取了“统”和“卡”的办法。凡是收入统一交公社,凡是支出“卡”的越紧越好。管理区和生产队没有应有的机动权,社员只能从事集体生产。因此,有的干部和社员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我们决定对管理区和生产队采取“统一计划,满收满支,以收抵支,超额留成”的办法。留成比例是,公社、生产队要少,管理区要多;管理单位要少,生产单位要多。据现在情况看,超额留成一般是二到四成归公社,五到七成归管理区,二三成归生产队。
各地不但规定了留成比例,还规定了留成用途,而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照顾集体福利和适当奖励社员。奖励社员部分与从事工业、农业生产人员同时评比,同时奖励,既不能绝对平均,又不要悬殊过大,以免矛盾,从而调动积极因素。评比奖励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一月评比奖励一次为宜。
对社员奖励办法很多,除政治鼓励、集体物质奖以外,还有“定额生产,超额奖励”,“技术津贴”,“生活补助”,“调整级别”,发给加工费等办法。凡是固定生产的工厂(场)专业队(组)一般实行“定额生产,超额奖励”,不便于定额,技术较高,创造价值较大的,除适当提级外,还发给技术津贴;消费过大的(治鱼、赶车)发给生活补助。凡是不适于集体生产的副业、手工业在不妨碍集体劳动的原则下,允许社员休闲时分散生产,除供原料收成品外,奖励办法是:按社里规定价格收购产品;按社里规定标准付给加工费;分配任务超额完成,按比例提成奖励。级外劳力的生产收入一般归自己。奖励一般不应超过本人的基本工资。
此外,政治挂帅、计划管理还是主要的,必要时还民主讨论制定了纪律,违犯纪律者也经民主讨论予以适当处理。
几个问题
在发展多种经济、扩大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一、原料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能促进农村多种经济因地制宜的发展。在解决原料问题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大力增产粮食的同时,因地制宜就地培植、就地生产、就地取材。另一种是把解决原料问题寄托在外地的支援,来维护当地生产。几年来,我们采取了第一种办法,因而原料生产,如席苇、桑条、荆条、柳条、稻草、蒲草、马辫草、贝壳、甜菜、藕等,有了很大发展,这样因原料与生产协调,产品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因此,我们认为除大力发展国家需要的工业原料作物外,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副业手工业原料生产,切实掌握当地生产什么原料就发展什么副业手工业生产;有什么副业手工业生产就培植发展什么原料。为副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为公社工业化创造物质条件。
二、发展多种经济和人民公社工业化的关系问题。多种经济生产的发展不但能够增加社会财富,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增加公社收入,而且将促进公社工业化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逐步地积极地把能够定型的如建筑器材、酿造、化工、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生产等转为工业。在掌握上要用土原料、土设备、土办法,逐步由土到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对现在的副业手工业,凡是有基础、有原料、有技术、生产正常,国家需要并且有相当生产规模的,可立即上马转为公社工业。对没有条件转为公社工业的,应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向公社工业过渡。对小型的、分散的副业手工业应当加强科学管理,进行工具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就应当全面规划,统一安排。据现在全区建立的二千多个厂的情况看,这样作的好处(一)便于领导进行政治思想工作;(二)能够与农业密切结合;(三)能够就地取材,就地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四)加快工业化的进程,缩小城乡差别。
三、价格问题。多种经济的产品繁多,绝大多数是商品生产,受着价值规律的影响,在我国价值规律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仍要利用它促进生产。因此,正确的掌握价格政策是能否促进生产的关键,特别是在物资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要坚决防止高价思想,批判单纯追求利润的做法。价格过高既不利生产的发展,又会影响全面物价的稳定。但是,价格也不能过低,过低了也会影响工农业之间的关系,影响生产的发展,对国家对人民是不利的。目前,有两种思想必须澄清,一种是认为价格越高越好,谁给的钱多卖给谁,价格高了可以增加公社收入,扩大人民公社的再生产;一种是不分析具体情况,采取一律不动的办法。我们认为稳定物价的方针,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第一种思想必须坚决反对。但具体产品必须具体分析。对历史遗留下来和在新形势下产生的不合理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如原来是废物,使用价值很低,现在由于建设的发展,成了重要原料,能够提炼成很重要的产品(如皮硝、火硝、硝土等),对原来使用价值小,用量少,又没有销路的,现在由于工业发展也成了重要的原材料,而且与同类产品比价不合理的产品(稻草、棉秆皮、稻壳等),还有原来在救灾的基础上,在没有销路,商业部门贴钱收购的某些产品,现在人民公社实行成本核算,改变了流转环节,这些问题都应加强调查研究,分类排队,适当调整。
四、市场问题。人民公社化后,生产资料私有制残余基本上消灭了,小商贩绝迹了。商品流转和产品交换完全由国家商业部门和公社商业部门担负了。怎样促进多种多样的生产和满足人民丰富多彩的需要?我们认为加强高度的计划性,推行合同制是保证供求协调的重要方法。这种合同形式主要由当地商业部门同人民公社具体签订。但是,就多种经济生产来说,只此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多种经济生产是多种多样的,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并在不断变化。因此,在国家领导下,组织产销见面,直接挂钩,在现在和将来一个很长的时间内还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促进多种经济生产,沟通交流,除大力加强计划性,推行合同制外,我们计划在较大城市,专区和县的驻地建立多种经济产品展览评比交流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允许公社与当地商业部门,与外地商业部门、建筑部门加工订货,它既是公布生产成果,评比生产成绩的场所,又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我们也希望公社的商业部门,也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交流会,使大队与大队,生产队与生产队,食堂与食堂,社员与社员之间,互通有无,产品交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