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农展会上看“珍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0
第3版()
专栏:

农展会上看“珍奇”
新华社记者 苏群 徐士杰
这次农展会上,除了展出1958年农业大跃进的成果以外,还展出了令人惊异的农民群众所创造的许多新东西。
农展会上展出了很多“王”。其中,“水稻王”、“小麦王”是五谷众王之首。在粮食室里,福建省送展的一株“赤米粘”,分蘖率特别高,长了九十八个穗,平均每穗有一百五十多粒,据估计可产一斤左右稻谷。另一株“水稻王”在综合馆里,是浙江省嘉兴县选种模范张春庭培育的。这株秆高五尺,穗长一尺,每穗七百四十粒。而在种子室的一株名“千粒种”的水稻,是广东省澄海农场技术员曾叙长培育的一个杂交新品种,每穗有九百多粒。“小麦王”也很多。陕西省送来的一株有一百一十四个穗,四千五百多粒。像这样一株百穗以上的“小麦王”,还有新疆、青海等地送展的。
玉米、谷子也有“王”。它们都身材魁伟、穗大籽多。“玉米王”有河北的,也有陕西的。陕西省一株玉米有一丈多高,结了九个棒子,个个棒子都像棒槌一样。该省选展的另一个“玉米王”,棒子长一尺多,重一斤十两。这里展出的来自陕西省的“谷子王”,穗长一尺九寸五,像一根长辫子一样,它比一般谷穗长三、四倍。河北省的多穗高粱,一株能分多蘖,穗很多,产量高。
薯类中有云南送展的“莲台薯大王”,一个重三百七十四斤,比一般的大三十倍。广东送展的“甘薯王”,一墩重一百六十多斤,像一窝肥胖可爱的小猪一样。而在上届全国农展会上展出的大甘薯,一墩只有四十三斤重,就是最大的也不过一百一十多斤重。

1958年棉花出的“王”也不少。展出的有河北的、安徽的、四川的和湖北的。特别是来自河北和湖北的两株“棉花王”,每株都有三百多个大棉桃,看去银花累累,宛如玉树琼枝。广东省华南农业研究所培育的一株长绒棉,结桃一百八十多个,这种长绒棉的棉绒特别长,是纺高支纱的好原料。
山东、河南来的“大豆王”,身高各有一丈多,枝上挂满了一串串豆荚,说明牌上标明,它们每棵都有一千二百多个荚。湖北省名叫“红安直立”的“花生王”,一穴结花生果九百二十多个。江苏省和四川省送来的两株“油菜王”,株比人高,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它们都结了一万多荚,产籽高的六斤多,低的也有四斤多。河南省来的“芝麻王”,有五尺五寸高,结五百九十一个蒴果。
经济作物的特大丰产棵更是琳琅满目。广东省汕头市郊红旗公社送来的“甘蔗王”,一穴三十五棵,形似竹林,有六百四十五斤。据说,就这一穴就能产糖七、八十斤。河南、云南、河北省送来的烟叶,株高几乎顶着屋顶。这里,还有半人多高、三十多斤重的云南大芋头;有五十多斤重的山东大白菜,有两个人才抬得动的一百二十斤的甘肃大南瓜;有七尺长的贵州大豆角;有八十五斤重的河南大冬瓜;有刚栽培四年就结桔四百多个的福建省桔树;有体重二十二两、长了三十七年的吉林“参王”,有一百七十多斤的大茯苓,有十一斤重的青海“大黄”,有重一百四十六两的甘肃马鹿锯茸(即鹿角),还有甘肃天水来的紫光闪闪的灵芝草。
畜牧业和水产业的珍品也是光彩夺目,北京农业大学培育的“农大黑”母鸡,也很出名。这里展出了“农大黑”下的蛋,大的真大,重三两还多,不看说明的人,很容易把它当作小鹅蛋。
这里还有芦竹上长的水稻,向日葵根上长的马铃薯,又结茄子又结西红柿的新品种。至于农具、土化肥、土农药方面的创造就更多了。这些成就使许多科学家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人们都见过树上结的苹果,可是现在这里展出的山东的一个南瓜,也结了四个大苹果,看起来和树上结的一样。这是山东省园艺科学研究所的王立治的创造。
还有一种“高粱稻谷”,穗形像高粱,穗上结的籽粒却是稻谷。这是广东省新会县农民选种家周汉华培育的。他培育用的父本是高粱,母本是白粘稻。这种高粱稻谷,穗大粒多,根系发达,茎粗壮,不易倒伏。
文教卫生馆展出的河南省遂平县和兴管理区阎友培育的“高粱谷”,穗形像蒲棒,籽粒像谷子,吃起来又甜又粘,这是用谷子和高粱嫁接培育出来的。它虽然还未定型,却反映了农民敢想敢干的新风格。
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大跃进中的我国农民,在探索自然秘密上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反映出我国农民创造出空前未有的大面积丰收的同时,也探索了各种作物内在潜力的秘密。那些单株的“水稻王”、“油菜王”等等的产量,虽然不是1958年农业大丰收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还是密植的大面积的丰产,但是它们说明了精耕细作、精心培育,各种作物增产潜力都大得惊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