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南部县是怎样揭开土壤秘密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0
第3版()
专栏:

南部县是怎样揭开土壤秘密的
唐克柱
开展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工作,揭开土壤的秘密,叫土地听人使唤,做到因地种植按土施肥,是在农业生产上贯彻革命热情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措施之一。四川省南部县在去年经过一场群众性的征服土壤的斗争,取得了支配土地的主动权,给土壤建立了“档案”,基本实现了按土种植,按土施肥,全年粮食平均亩产已达一千五百多斤,增产将近两倍;棉花增产近三倍。
过去,南部县有不少干部和农民,对土地的秘密没有完全掌握。有的干部对肥料又爱又怕,他们说自己是“前期见苗哈哈笑,后期见苗双脚跳(倒伏)”。农民群众在这方面是有经验的,有许多经验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作物产量由几百斤猛增至千斤、几千斤,它的生长规律和所需要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这种史无前例的新事物,仅凭旧有的经验和盲目的瞎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特别是耕地土层变厚了,肥料增多了,怎样施肥才是合理就是一个问题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部县在去年7月至10月开展了全面的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工作。仅仅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摸清了全县的土壤底细,分别制订出土地利用、改良土壤和合理施肥的规划,把高产建立在更科学可靠的基础上。
运动初期,有些农民一时还不大了解土壤鉴定意义,各地便采取了见缝插针,见会就讲,边讲边做等各种生动具体的办法,向群众通俗地宣传土壤和肥料的关系。农民群众是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的,只要用通俗易懂的名词和道理去讲解,他们对许多科学道理不但有深刻的体会,并且能很快地掌握,结合实际去开展研究。如南隆公社开始进行普查时,群众不大愿意参加,工作中碰到很多困难。技术员们便分成四个组广泛进行宣传。这个社有个大弯田,年年不施肥苗子也要倒伏,产量很低,始终找不着病根。经过取土化验,证明这块田是酸性土,氮肥多,磷钾肥少,形成猛长枝叶,年年倒伏。向群众讲清道理后,帮助订出了改良办法,农民也就服气了。另外有十多亩稻子的秧苗发红,经测定是土壤酸度过大。施用了石灰,秧苗很快就转青了,农民很满意地说:“这个办法真好,红秧也能治青。”这些生动的事实,有力地说服了群众。很多农民积极参加了这项工作,帮助提供各种资料。仅仅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全社一万多亩土地的调查工作。
在这场向大自然进军、征服土壤的斗争中,广大农民顽强学习,刻苦钻研,克服了文化低,不懂科学的重重困难,迅速地掌握了比较复杂的化学分析方法和土壤肥料知识,用事实破除了“科学神秘”的论调。一字不识的四十九岁的庞雨云,经过几天苦学苦钻,掌握了全部技术知识;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蒲国良,把长达几千字的土壤鉴定法编写成不到两百字的口诀,便于农民记忆;只有高小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王万木,经过短期实习,能写出内容清楚的土壤调查报告。现在,这批技术队伍已改成农村中从事科学研究最活跃的力量。
在运动中,农民群众发挥了敢想敢作的共产主义风格,用土办法创造了许多工具,解决了工作中化验器材供应不足的困难。当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供化验用的蒸馏水很缺乏,全县集中了医院、学院所有蒸馏器仍不够用,买也不容易买到。青年农民郑友贵想起了烤酒用的那套器具,他想,我们吃的酒不是像蒸馏水一样烤的吗?他用木桶、瓦缸做成了土蒸馏器,每天可烤出一百二十斤蒸馏水,质量也符合标准。在绘制地形图时,全县需要几千个指南针,一时很难买到。青年农民陈兴云又献出了妙计。他看透了指南针能定方位的原理,只不过是磁力的关系。他便利用广播喇叭后面的磁铁,磁化普通用针,一分钟就能做出几个指南针。测土壤含磷量用的锡粉,他们也用普通的锡做成锡棒,又经济又好用,代替了进口货。这些创造,有力地保证了运动的顺利进行。
经过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以后,人们破除了对科学的神秘感,全县掀起了一个向科学技术大进军的热潮。各种科学研究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接二连三地建立起来,全县成立了五十九个土壤肥料研究室。许多社员对土壤普查鉴定表现了很大的兴趣,他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要求学科学技术。
土壤普查鉴定运动,给南部县带来了崭新的气象。走到各个人民公社的办公室里,不出门就能从图表上一眼看出全社土地的分布状况,知道有些什么性质的土壤,怎样耕作,怎样施肥,怎样改良。插在每块田里的木牌也明显地标出了:这块田适宜种什么作物;怎样深耕、密植,施用什么肥料,施用多少等等。冬季生产中,全县小春作物已普遍作到了按土种植,按土施肥。麦苗长得油绿可爱,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全县人民已在普查鉴定的基础上,掀起了积造肥料、改良土壤的新高潮,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经常进行测定,逐一记录在土壤
“档案”内,准备收割时进行总结,找出一条获得高产的科学规律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