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夜访青铜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1
第5版()
专栏:

夜访青铜峡
冬夜,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工地上灯光闪闪,整个工地如同白天一样。盏盏灯火映照着湍急的黄河水,巨大的冰凌像雪堆似地一泻千里。黄河两岸呈现着一片繁忙的景象,推土机、卷扬机、柴油机的声音响彻峡谷。修筑拦河大坝的坝基开挖、抽水、混凝土浇筑几条战线同时铺开,交错进展。近万名回族和汉族民工,已经不分昼夜地在这里战斗了整整三个月。他们用民间古老的办法,神速地筑起了共长六百多公尺的“草土围堰”。它像铁臂似的,紧紧地环抱着黄河半个河谷。
工程自1958年12月中旬进入了一个更加艰巨和繁重的新阶段。全工地的人都在为今年4月截流,“五一”放水紧张地战斗着。他们提出响亮的口号:“分秒必争,人人有责”。
深夜,青铜峡工地的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十度左右,但严寒阻拦不住英雄的决心。在基坑开挖到一定的深度时,大量的水不断渗透进来,这是施工过程中的劲敌。排水成了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党委和工程局领导同志晚上轮流值班,坚守阵地,亲自督战。排水的人们每分每秒都在和渗透的水搏斗着,争取跑在水的前面。老技工常保兴、王宪章、孙德旺为了修理好一架二十马力的柴油机,在大风刺骨的夜里,站在水中坚持操作。水没过了膝盖,灌满了胶皮高靴;溅在身上的水,立即冻结成一层冰,但他们每个人的头上却冒着汗珠。机器还没有修好,眼看着渗水一公分、一公分地往上冒,马上水就要漫过挖土机的坐垫了,这正是分秒必争的关头。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快把附近的柴油机调来解救这里的险局!”“对!”一声响,他们和十几个民工,从一百公尺以外的地方把一台正在运转的柴油机扛过来。这时,水泵被水淹没了,也来不及考虑,他们又跳下水去搬动水泵位置。当装好新搬来的机器时,已是深夜四点多了。领导同志要他们歇一会儿,可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机器还没有修好,怎么能入睡呢?”又动手修理那台坏了的机器。
“同志们,加油干,咱们不加快开挖坝基,就会影响混凝土浇灌”,从附近工地上传来了宏亮的声音。成百个穿着皮背心的民工应和着:“加油干啊!”声音压倒了近处的柴油机声。他们要掀掉八至十四公尺厚的一层地皮,剥开二至三公尺厚的岩石。工地上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竞赛,他们说:“在咱们家乡修电站,再不加油干,怎么对得起党!”灵武民兵营青年突击队四十三个队员已经是出名的夜战突击手。二个多月来,他们一直干夜班,他们向工地党组织提出要求说:“把最困难的工作交给我们!”这一夜,在开挖坝基时,愈挖到深处,渗水愈多,抽水机不够用,水不能及时抽干,给开挖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怎么办?不挖,就要影响继续浇筑混凝土。吴生强、杨文焕就跳到水里开挖,水灌满了长统胶鞋,在水中整整干了八个小时。队长要他们上来喝点酒,他们却回答:“只要完成任务,冻点也没有什么!”难怪他们唱出了这样豪迈的诗句:             
  *
青铜峡的英雄兵,          *
满腔热血在沸腾,
寒风吹来黄河冻,
地冻天寒心不冷。这就是青铜峡建设者们的英雄本色。
大坝浇灌工程也正在紧张进行。暖棚里温暖如春,十几盏电灯照耀得如同白天。此刻,狂暴的西北风,吹得高压线呼呼作响,黄沙遮天,但是民工们却变得更加坚强。他们为了战胜寒冷,飞也似的从三百多公尺远的混凝土拌合厂里,用小车把混凝土推来,倾刻之间,混凝土从漏管中吐泻到岩石上。来自三门峡的振捣手开动振捣器,均匀洋灰和沙石。他们是值得自豪的,在祖国许多大水库工地,都曾经印过他们的足迹,如今却又出现在青铜峡工地上。他们曾经豪迈地说过:“保打黄河,会师三峡!”在黄河西岸,二工区党政领导同志,在检查大坝浇筑准备工作。这里,也将开始浇筑,和河东浇筑工程并头前进。未来的大坝将在这里飞架而过,斩断汹涌的黄河水。河西的暖棚已盖好一半,一条运送混凝土的长达八百公尺的轻便铁轨直奔坝基。在工地上,我们看不清英雄的脸庞,但从他们的口音上,可以听得出,他们中间,有的是本地人,有的是上海人、山东人、河南人。他们都在为一个理想而战斗着,这就是:一年之后,这里一座大坝耸立在黄河中央,每天发出二十六万瓩的电量,使工厂的机器日夜转动。从闸门喷出的河水,顺着渠道畅流到广阔的田园。容量达九亿立方的水库,将是自治区最大的湖泊,也是鱼群繁殖的场所。在它周围,绿树成荫,楼房星落。那时,人们将在这里疗养,度过愉快的假日。
谢石言 张智楚(附图片)
青铜峡水库的夜晚,灯火齐明,上万的劳动大军正在冒着严寒向封冻的泥层冰层进行搏斗。   新华社记者 王新著 哈治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