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山区丘陵平原各有生产门路 新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3
第3版()
专栏:

山区丘陵平原各有生产门路
新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
本报讯 河北新乐县由于正确的贯彻和执行了中央所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使多种经济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全县人民增加了五千七百六十多万元(包括现有实物折款二千一百多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6%。如果按人口平均来算,只多种经济一项每人即可收入一百二十五元。
这个县多种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曾遇到了许多思想阻力和实际困难。但各级党的组织始终采取了坚定不移的态度,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依靠群众,通过鸣放辩论,以点带面等方法,在工农业大跃进的时候,相应的发展了多种经济。去年4月,县委刚刚提出发展多种经济的规划时,有的干部就认为“发展多种经济是可抓可不抓的事”,“只要工农业生产搞好了,一切都好办”。商业部门有些干部还认为“死物买卖(指布匹、油盐等等)好做,活物买卖(指猪、兔等等)不好干”。据此,县委提出从县到农村都规定一名书记和一至二名委员管理此项工作。紧接着领导部门抽出了三千人在山区的口头,丘陵区的上方,平原上的贝村,先后建立了万鸡山、畜牧场、鱼苗厂、人工优种配种站、白草造纸厂、酿酒厂、粗饲料加工厂等等。县委分别总结了这些试点场(厂)的经验,证明不论山区、丘陵、平原都可以大量发展多种经济,它不但影响不了工农生产,而且还可以给扩大工农业生产提供相当数量的资金。有了活的样板,就有了充分说服人的理由,这些经验也就很快的得到了推广。全县投入多种经济的由一万人增至六万多人,组成了一千六百二十个专业队,使发展多种经济事业普及到全县各个角落。
大量发展多种经济的运动广泛开展后,首先所碰到的困难是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销路不广。县委又提出干部要向群众、向技术员、向书本学技术,带动群众普及技术,并分项举办了技术训练班,培养了一千多名技术员,突破了技术关。银行、信用社在县委的统一指挥下,筹划了相当数量的资金,专门支持多种经济的发展。商业部门还抽出了相当大的力量同各地订立合同,协助群众推销产品,销路不广的局面很快就改变了。这些实际困难的及时解决,对发展多种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个县发展多种经济,是本着因地制宜的精神从多方面入手的。在山区,就抓住了山多矿多药材多,山多水多草也多的特点,大量开矿石、采药材、养鱼、放牧、培植果树、建立白草造纸厂等等。口头公社是个山区,有水有草有矿有药材,这里的党组织就领导群众开展十大养(鸡、羊、兔等),十大培育(果树、药材等),十大开采(开采云母石、水晶石等),十大加工(白草造纸、土特产做酒等);在丘陵地区,就抓住坡多草多,适于放牧的特点,大量饲养家畜。在平原,就抓住了沙荒、零散地、村头空地大量养猪、养鸡。由于平原、丘陵、山区各自抓住了本地区的特点,到1958年11月底,全县已有二十五个万鸡山、万鸡滩,一百八十三个集体养禽场,一百零七个畜牧群,七个万兔沟,一万零三十个集体养猪场,还有一千四百七十个各种土产加工作坊。猪只已发展到五十八万多头,兔发展到一十一万多只,牛、马等大牲畜发展到四万七千多头,比去年同期的数量分别增加了一点六倍到四倍;各种果树由去年的二百一十二万棵增到一千一百多万棵;土产加工和开采各种矿石的总值相当于去年总产值的五倍半。
(李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