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我国农业高额丰产在生物科学上的巨大意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4
第7版()
专栏:

我国农业高额丰产在生物科学上的巨大意义
熊毅、朱济藩、马溶之、罗祖洛、殷宏章、过兴先
编者按 我国1958年的农业生产大跃进,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使它上升为比较系统的理论,不仅对指导今后农业生产更大的发展有很大意义,同时对丰富和完善农业科学理论也有很大意义。这里发表的“我国农业高额丰产在生物科学上的巨大意义”一文,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一个努力。这篇文章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土壤工作会议上的讨论,由土壤学家熊毅、朱济藩、马溶之,植物生理学家罗祖洛、殷宏章,农业科学家过兴先集体整理的。
一、粉碎了资产阶级学者的反动的人口论和地力衰退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加,因此粮食永远赶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他们为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辩护,把劳动人民的贫穷,说成是人口增殖过快的必然结果。
美国人卜凯在“中国土地利用”一书中,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土地耕种已久,地力业已衰退。在1953年,由美国主持在印度召开的一次资产阶级学者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居然有人提出了这样荒谬的理论,说中国黄河流域终将变为沙漠。美国人福格特在“生存之道”一书和谢尔斯在“沙漠在前进”一书中,都用很大篇幅重复宣扬中国、印度、埃及等古国由于土地耕种过久,地力业已衰退的荒谬见解。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早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去年我国各地所出现的农业高额丰产,更彻底地粉碎了马尔萨斯的反动观点。1958年我国人口增长不过2%强;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劳动人民的巨大努力,我国的粮食却增长了一倍。粮食增产的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事实证明,经过几千年耕种的中国的土壤没有衰退,黄河流域并没有变成沙漠。相反的,由于大规模修建水库,广泛而深入地展开了水土保持工作,在深耕、施肥和灌溉等措施密切配合之下,土壤发挥了无穷的潜在能力,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农业高产卫星。今天摆在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面前的问题,并不是什么粮食不够,耕地面积太少,而是如何利用粮食,如何实行少种高产多收和农村园林化。
二、彻底驳斥了土地报酬递减率
重视单因子分析,忽视综合的整体的概念,是过去生物科学研究中流行的通病。“土地报酬递减率”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它是从单因子矿物营养试验中得出来的概念,并没有考虑综合措施及有机肥料的影响,所以,这种建筑在低产基础上的概念,只能束缚人们的思想,不能发挥施肥在农业增产中的效用。苏联科学家威廉士对土地报酬递减率曾予以有力的批判,而去年我国农业高额丰产的事实,对它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事实证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用以有机肥料为主的施肥技术,在深耕、密植和灌溉等综合措施下,肥料施用量可以大大增加,作物可因施肥而得到高额丰产。
三、突破单纯考虑氮磷钾的施肥观点;发挥了我国有机肥料的优越性
过去很多人单纯从矿物营养出发,只考虑肥料中的氮磷钾含量及其施肥比例,在进行肥料试验时,严重地忽视我国农民几千年来施用有机肥料的经验。过去还认为有机肥中的养分效率不能超过30%。这种估计显然与我国农业丰产的情况不符,去年我国各地的高额丰产田就是施用了大量有机肥料的。有机肥料不仅能陆续供给植物养料,还有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功效;既可调节土壤中的水热条件,又可保水保肥。土壤经过深翻和施用大量有机肥料后,并可减少灌水用量。有机肥料可以加强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作物丰富的营养条件,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并有可能产生一些特殊刺激物质,促进作物生长。
丰产的实践说明了结合大量施用有机肥料,适当施用化肥也起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今后在农业生产中应以有机肥料为主,配合化学肥料及细菌肥料等,建立综合性的肥料体系和采用看苗施肥、随时施肥的方法。
四、突破了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旧观念,开辟了劳动创造肥沃土壤的新道路
德国学者李比希为了提高土壤肥力,曾创议施用矿质肥料,在农业生产上有一定的成绩。但他孤立地认为土壤只是营养物质的贮藏所,植物根系对土壤产生不良的作用,这种概念是极不正确的。威廉士强调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创立了草田轮作制,对提高土壤的肥力有着伟大的贡献。他根据自然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规律,创议轮栽多年生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利用根系累积有机质和分压土壤的作用,以恢复和建立良好的团粒结构。但团粒结构的形成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因所在地区的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我国农业高额丰产的事例,证明团粒结构并非土壤肥力的唯一基础,没有团粒结构的土壤,例如水稻土,也可以丰产;深翻土壤可以改进土壤的结构性,但不一定形成团粒结构。实践还证明,以深翻为中心,结合八字宪法,短期内可以加强土壤熟化,培育高度肥沃的土壤,这就为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开辟了广阔的新道路,发展了劳动创造土壤的观点。
五、破浅耕、立深耕,驳斥了对作物根系发育的陈腐观点
过去的土壤耕作层一般是三至六寸(十至二十厘米)。水稻田一向是浅耕的,一般是三寸,因此有些人误认水稻是浅耕作物,还认为水稻田深耕了,翻掉了犁底层会漏水漏肥。事实上,水稻田深耕一点五至三尺后,作物根系向下延伸,长得很好,不仅没有漏水漏肥,还得到了高产。天津先锋人民公社的水稻田,深耕四尺五寸,水稻根系延伸至五尺以下。湖北孝感县的水稻田深耕八寸,比深耕四寸的根量增加了150%。小麦方面,河南省西平县和平社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和猛进社亩产七千二百零一斤的两块高额丰产田深耕都在二尺以上,小麦根系除密集表层的六寸外,六至十五寸土层内的须根仍很发达,根系一直延伸到三至六尺。同时由于深耕后作物根系发达,根深秆壮,还解除了倒伏的威胁。
在深耕的方法上,以往拘泥于逐年加深耕层的说法,一般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半寸至一寸。现在农业大跃进推翻了这个陈腐观念,一次就深耕一尺,二尺,三尺或者更深,并创造了上翻下松、不乱土层、翻时施肥、土肥相融的深耕方法。
六、发展了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原则,丰富了我国耕作土壤的分类系统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实践,积累了很多的丰富经验,特别是最近一年的高额丰产,突出地说明了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改造和利用土壤的作用。耕作土壤虽然与自然条件的影响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产物,是劳动人民不断加工、改造的产物。因此,耕作土壤的分类必须充分反映生产、耕作和土壤改良的特性。我国农民对耕作土壤的分类、评价、施肥和改良都有极丰富的经验,为使今后的土壤分类系统能密切结合生产,并能指导生产实际,必须尽快总结群众经验,加以综合整理,树立我国耕作土壤的分类原则及体系。
七、打破了植物利用光能低效率的保守思想
过去认为植物由于受自然及本身的限制,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很低。一般的教科书认为植物只能利用生长季节中落在地面的阳光的1%,也有的认为一般不会超过3%—5%。但是我国丰产的水稻、甘薯,亩产万斤至数万斤,光能利用率已达到了20%或更高。同时,叶是作物吸收光能的器官,过去认为叶的总面积在一定限度内与作物产量成正比,但叶面积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即叶面积和土地面积的比例达到4∶1时,产量就不能再增。但按去年我国丰产水稻计算,这个比例数已达到10∶1,20∶1,40∶1,或者更多,作物产量却并未受叶面积的限制而停止增长。另外,去年农业丰产中的异乎寻常的高额产量的情况还表明,高等绿色植物除了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质以外,还有可能直接吸收有机物质。
八、改变了对植物习性的陈旧观点,充分发挥了作物的无限生产潜力
过去对作物品种的选育注意得多些,常常因此忽视了人类栽培的重大意义。而丰产的事实打破了有关植物生长的环境决定论、条件论等,充分说明了植物的习性可因栽培措施的改变而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认为是浅根系的植物,事实证明只是因为浅耕限制了它的根系发育。过去认为作物谷粒干重只占植物干重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根据我国丰产水稻计算,谷粒的干重约为全部植物干重的一半或者更多。过去一向认为,小麦是低产作物,亩产不超过千斤,否则会发生倒伏,一般文献中则更认为小麦亩产七百斤时即将倒伏。但是在深耕、密植、多肥条件之下,小麦的最高亩产达到了七千斤、八千斤之多,也没有发生倒伏。过去不少人在陈旧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单因子试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认为密植会使作物穗小、秆软、粒少、易倒,而实际上在丰产田中,小麦每亩可有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万穗,水稻每亩多至十万蔸以上,并没有造成穗小、粒少,也没有倒伏。相反地,在密植的基础上还创造了以主穗为主的高度密植的理论和增加播种量、缩小行距、交叉播种、均匀撒播等具体措施。过去有人认为棉花蕾铃的脱落是不可避免的,棉株之所以多着生果节,就是为了防备脱落,但是实际上,我国去年大跃进中所出现的许多高额丰产卫星棉田,棉株的绝对着铃率大大的增加,说明了防止棉花蕾铃的脱落是完全可能的,增产的潜力是极大的。这几年来,我国农民还利用杂交的方法,创造出了穗大、粒肥、秆粗、高产的许多优良的作物品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