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庄稼汉修洋铁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5
第2版()
专栏:

庄稼汉修洋铁塔
本报记者 陆笑萍 郝健
五个月以前,当人们从郑州乘火车沿着京广铁路南行的时候,在河南境内三百多公里的线路两旁,看到的不是杂草丛生,就是山岭连绵。可是,现在却变样了。一条崭新的铁路——郑汉复线的路基和一座座的桥梁,已经生长起来。
京广铁路郑汉复线原计划1959年动工兴建,1960年建成通车。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这段铁路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狭窄地带。中共郑州铁路局党委根据这种情况,决定提前开工兴建。去年6月,各工程队便带着繁重的任务纷纷奔上了工作岗位。
派到许昌去的第五工程队的党委书记赵广顺、队长孙纯忠,心情非常沉重。因为在他们负责修建的从郑州到漯河的线路上,工人、材料、机具还没有着落。正在为难之际,中共许昌地委第一书记赵天锡同志接见了他们。
赵广顺向地委汇报了工作,特别说明:“我们要在地委、专署的统一领导、统一布置下进行工作。”
“这很好。”赵天锡同志接着问:“你们打算怎么干法呢?”
赵广顺一口气就把购地迁移、土方作价、劳动调配等具体问题谈了一大堆。
赵天锡同志说:“我所说的怎样干,不是指的这些具体问题,因为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很困难。我所提的怎么干,是调一批劳力你们自己去修呢?还是由地方来修?”
赵广顺听完这段话,心里乐得开了花。他认为第二种办法比较好,这样既可以加快速度,又可以保证质量。于是,许昌地委决定抽调七万劳动力去修铁路。只干了七天,就完成了全区近一百公里的土方工程,打响了群众修路的第一炮。接着,信阳和郑州地区的群众也动员起来了。
广大人民群众一听说要修铁路,个个兴高彩烈。他们挑着行李,带着工具,跋山涉水,从四面八方奔赴铁路沿线。他们在未来之前,谁也不知道怎样架桥,修路,甚至有的连铁路也没有见过。但是,就是这些人,用了那些简单的工具,便使高山低了头,河水让了路。
秋天,西平县境内的老王坡,一片汪洋。相传唐朝的大将罗成因在这里陷身,被箭射死。可是,今天的英雄人民要在这里修路。修路,到哪里去取土呢?老王坡周围二、三十里到处是水是泥,必须到三、四十里以外去挑,这要挑到何年何月呢?后来,他们决定挖沟筑堰,先排除泥水,挖掉淤泥,再把下面的土挖出来,晒干以后再来筑路。有一天,老王坡营四连,有二十多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挥舞着铁锨,在罗成坟对面的洼地里挖淤泥。没膝深的淤泥,像磁石一样吸着他们的两腿。每挖一会,就要把腿挪动一下,不然就会陷下去。每当挪动的时候,身体要前倾后仰,混身变成了泥人。
“他们这群小伙子可该叫罗成排啊!”周围的人们在议论着。
“什么?咱们才不叫罗成排呢!”小伙子们很不高兴地说。
“为啥?”
“为啥?罗成被老王坡害死了,咱们却治服了老王坡,这怎能与他相比呢?”
一言道破,人们明白了:在今天我们的英雄面前,罗成又算得什么!
像这样的英雄,你在沿线工地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在信阳北边周家湾到彭家湾间一公里长的难工地段上,虽然已是数九寒天,沸腾的劳动生活使整个工地感到温暖。修建这段路基的新蔡县的民工,脱掉棉衣,迎着北风在削山填塘。运土的人群川流不息。打夯的民工唱着跳着,七、八个人把一个四百多斤重的大石磙高高举起,狠狠地打在路基上,把大地震得轰轰作响。就在这个工地上,有一个膀大身宽的青年民工,他一次运土六筐,重达三百多斤。他越过一百七十公尺的距离,爬上二十多公尺的陡坡,每天运土十七方。这就是“铁老虎”王法岭。王法岭来到工地以后,四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在一次劳模会上,县委书记抚摸着他的健康的身体惊喜地说:“怪不得你有这样大的力气!”王法岭笑着说:“我要用我的力气,担出一条铁路来呢!”
路基修筑好了,桥梁没有修,就是铺上铁轨也不能通车。这时候,河南省修建铁路总指挥部号召全线大军大战这个“拦路虎”,开展群众性的修桥运动。
由于依靠了群众,各工地不但提前完成了小桥涵的建筑工程,而且神速地建起了一座座的大桥。在建筑二百零五公尺长的溮河大桥的时候,懂技术的只有一个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技术员,一个工长,两个路工;材料也没有。当地一些老年人听说就是这些人要领着民工修大桥,摇着头说:“这要做到哪一年呀?”因为他们过去看到在建旧线溮河大桥的时候,曾来了五个法国工程师,还有很多技术员,领工员。机具、材料运来了一大批。他们花了二十一个月的时间,才把大桥修成。修建新大桥,的确技术人员不多,但是他们坚决依靠了群众,建立了施工委员会,有问题大家想办法解决。没有材料,发动群众搜集;没有技术工人,就把过去做过瓦工、木工的人组织起来,经过训练,分别去浇灌混凝土,砌片石。就是这样,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基本上完成了大桥的主体工程。
铺轨工作开始了。由于盼望通车心切,临颖县参加修路的一位姑娘郭春英要求领导方面让妇女参加钉道。领导批准以后,她们成立了一个妇女钉道连。郭春英当连长。郭春英是修路模范。她把妇女钉道连一组织好,就到郑州铁路管理局开会去了。七天以后,她回来的时候,看到全连的妇女,正在那里钉道,铁锤打得又准又稳;指导她们工作的路工在旁边连连称赞不已。全连妇女钉道技术的飞快进步,使她产生了钉道容易的错觉。可是,当她学习了半天以后,铁锤还是常常把握不住,不是打歪了钉,就是碰上了铁轨。
“看样子,就数我笨了。”她埋怨自己道。
“不,还是不到功夫。”帮助她练习的裴九姐、李让?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在她们练习的时候,每天晚上在破枕木上面,把一根道钉打下去,又拔起来……。郭春英用她们的办法苦练了一天多,在技术上就赶上她们了。
现在,复线工程快完成了,修路大军正陆续满载着荣誉和收获而返回农村。许多农民当了劳动模范,参加了共产党或共青团,同时掌握了土方施工,桥涵建筑和铺轨钉道等技术。这一批力量,将成为河南省今后修建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的骨干。(附图片)
在抽水机还没有运到工地以前,湖北黄陂县民工用大批水车抽干线路上的湖塘。
新华社记者 李九龄摄
京广复线工地上 卢柏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